淞沪会战背景
会战背景
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中国背景
自卫抗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 二个满洲国。为确保首都安全,中国统帅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
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2] ,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上海拟建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
92岁的老兵曾宪高今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习惯性整理衣领,但在谈起76年前血肉横飞的抗战时却止不住老泪纵横。今天,是92岁的安徽老兵曾宪高第2次返回当年抗日战场。站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大钟前,他说:“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上海拟建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 普及抗战知识
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习惯性整理衣领,但在谈起76年前血肉横飞的抗战时却止不住老泪纵横。今天,是92岁的安徽老兵曾宪高第2次返回当年抗日战场。站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大钟前,他说:“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参加今天上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祭悼仪式的,还有宝山区黄埔同学会、驻区部队官兵、社区居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包括曾宪高在内的3位抗战老兵,在随后举行的口述淞沪抗战报告会上,讲述了当年的抗战一幕。
两幅战时机密情报地图淞沪会战77年后再面世
东方网8月14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昨天,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中,来自台湾的民间友人捐赠了两幅珍贵的战时情报地图。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负责人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抗战文物、文献史料散落各处,希望各界人士不吝将所藏抗战文物、文献史料捐赠纪念馆收藏、展示,或提供有关线索。
有幅地图长高都有1.5米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启动改建 铭记淞沪会战“八百壮士”
新华网上海8月16日电(记者陈杰、吴霞)在“8·15”日本投降日这天,一座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著名历史建筑——“四行仓库”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四行仓库纪念馆目前已开展全面的改造工程,预计将于明年完工。
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因是旧上海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目前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
96岁抗战老兵:从军为抗日没战争的晚年很幸福
中新社柳州9月17日电 题:广西96岁抗战老兵:从军为抗日 没战争的晚年很幸福
作者 周潇男 韦敏
数年来,每月的16日,在广西柳州市的抗战老兵都会在志愿者的召集下相聚喝早茶。如今,这个城市在世的抗战老兵还剩下36位,但大多身体状况欠佳。9月16日,参加早茶聚会的只有7名“抗战老兵”。
每次聚会,这些老人大多数只聊目前身边的事,而对参加过的抗日战争鲜有提及。在老人的眼里,目前儿孙们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但一说到抗战,曾参加过淞沪会战的梁天恩就难以抑制自己的回忆,这位当年的机枪班班长仍能清楚的讲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淞沪会战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淞沪会战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
就大战略而言,当时对中国最关键的是时间,因内战刚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
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政府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国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八一三事变”正好爆发,中国军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另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