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战役背景
热河战役,又叫热河事变,热河抗战。发生于时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名义控制,实为奉系军阀(东北易帜后改称东北边防军)所控制的热河省。[1] 热河省地处长城以北,与辽宁、河北、察哈尔等省接壤,九一八事变后,热河省成为东北军残部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后方基地。由于满洲国成立时,《建国宣言》中即曾表达过凡长城以北关外东北四省均为满洲国法理领土热河为满洲一部份。日本军队驻守长城外,占领热河直取北平态势相当明显,只要占领热河,日军便可选择除山海关外更近的道路南下直取北平。
热河抗战文化—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承德市区南部的松鹤山上。坐西朝东,地势高敞,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馆区内松柏苍翠,建筑古朴,与历史文化名城格调合谐,相映成辉。自1995年以来先后被民政部,河北省委、省政府,承德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热河战役起因
热河本身南有长城可为屏障,西有苏克斜鲁山脉;东南隔松岭山脉与辽西重镇锦州相接。1931 年满洲国成立时, 《建国宣言》中即曾表达过热河为满洲国法理领土的一部分。1932年7月11日下午七时,关东军特派员石本权四郎被捕。日方乃借口此事,大举侵热,比为第二个中村事件。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允诺速救出石本。7月13日,辽西义勇军一部及东北边防军十九、二十旅与日军二十师团部少田一旅交战,东北军方面不敌撤入热河境内阜新新邱附近。日军窥探新邱煤矿资源已久,因奉系东北当局一直没允许所以没能开采,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方屡图强筑新立屯镇至新邱的铁路。[2] 7月14日,朝阳县城忽遭蒙族匪军围攻,据悉此伙匪军拟定引导锦州日军进入热河,后被驻热河东北边防军两支骑兵旅会合痛剿;同一天,日军分驻天津塘沽的日军七十七联队两连开到榆关,中午由南满铁路运往锦朝线(现锦承线一部分)参加作战。7月29日,石本被觅得,由义勇军赴北票交与日军,后日军对此事张大其词。同时日本陆军省荒木贞夫大臣则表示“热河省归属满洲,为国际调查团所熟知”。1932年冬,日军以伪满洲国的名义通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派代表赴北票开会,会上日方提出三点要求,诱逼汤玉麟叛变,汤玉麟为保住对热河的统治,企图投敌,张学良复电汤玉麟派去的代表命令断然拒绝日方要求,迫使汤玉麟死心抗战。1933年1月爆发榆关战斗。张学良退至山海关之内,积极谋求抵抗。1月3日山海关沦陷。1月12日,日军占领长城要隘九门口,为侵犯热河接触了后顾之忧。1月21日,外相内田康哉于贵族院发表演说,表示“热河省为满洲国一部分,征之《建国宣言》即可明白……《日满议定书》,规定满洲国领土由两帼共同负责维持治安。故所谓‘热河问题’,为满洲国内部问题,同时日本因有条约上的义务,对此抱重大关心。
热河战役影响
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长城沿线冷口、界岭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各口发动进攻。日本向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难保战局不及于华北方面”
1933年3月8日,张学良因东北全境沦陷,被迫引咎辞职,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之后长城沿线相继沦陷。[6] 其中古北口战斗中,中央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一个远离主力的军事哨所的7位勇士在大部队撤防后,坚守阵地,独立作战,先后毙伤日军100余人,最后壮烈牺牲。日军钦佩其勇,把这7人掩埋起来,并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到1933年5月下旬,日军已侵占秦皇岛、北戴河、抚宁、迁安、密云、蓟县、唐山等22县,进逼平津,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迫使南京政府缔结城下之盟。5月22日,何应钦与驻北平日本大使馆代办回见。几经周折,中国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会谈。5月31日,中日签订了《塘沽协定》。
热河陷落后,东北各地义勇军失去了赖以回旋的大后方,断绝了一切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来源。《塘沽协定》签订后,蒋介石下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接着,命令何应钦解散东北及冀东各地义勇军、救国军。1933年7月16日,何应钦正式通知救国会负责人应根据《塘沽协定》规定速予取消救国会。东北各地抗日活动走向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