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会战背景
1944年,随着同盟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的连续反攻,日军参谋总部意识到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线迟早会被切断。因此,从东南亚的马来亚半岛经中国大陆到朝鲜釜山的大陆交通线将成为最后东亚大陆作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在中国的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还为中国军队所控制。为此,1944年2月,日军参谋总部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命令。这一战役,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大会战。
衡阳是豫湘桂大会战的第二阶段,长衡会战的主战场。长衡会战中,国军先后投入16个军,40多个师,约35-38万人;日军先后投入10个师团,约25-28万人,兵力对比在1:1.2到1:1.5之间。具体到衡阳战场,中国守军是国军第10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预备第十师,实际兵力七个团,加上配属的暂编54师1个团,总兵力为8个团,1.7万人。日军先后投入横山勇的11军的四个师团,即68师团、116师团、 58师团、13师团,约九万人,空军有第五航空军全力配合,双方兵力对比为1:5.3。 衡阳城守将方先觉,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1903年出生于今安徽省宿州市,毕业于黄浦军校第三期,先后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副、团副、团长、副师长、师长、代理军长。衡阳之战前任第十军军长。当时,军委会对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坚守衡阳城10至15天。
1944衡阳会战亲历记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上半部分为抗战史研究知名学者王选引用攻略衡阳的日军11军各部队战史、军人亲历回忆、军人撰写的战史中的记载,以及日本大本营高级将校的有关著述内容,从日方角度对1944年衡阳会战战场、衡阳保卫战中国守军第10军“47天”战事作了些介绍和梳理,包括一些外围中国援军的情况;下半部分收入的《血泪忆衡阳》是衡阳中国守军第10军预备10师军官蒋鸿熙(1915~1989,江苏宿迁人,黄埔军校第15期)的回忆录,手稿于1946年即已完成,“为得要纪念我的长官、同事,尤其我那些忠贞的勇敢的子弟般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部下”。3作者简介蒋鸿熙 (1915年1月14日—1989年12月26日)江苏泗阳人。1940年参加抗战,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历经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1944年衡阳一役后,重伤右腿,终生残疾。1946年,回忆撰写《血泪忆衡阳》书稿,以纪念那些“长官、同事,尤其我那些忠贞的勇敢的子弟般使我永远不能忘却的部下”。王选 (1952年8月6日— )民间独立研究者。籍贯浙江义乌崇山村,出生于上海。1993年,获得日本筑波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测试计量)。1997年,担任英国广播公司日军细菌战纪录片电影研究,为该片采访日军1644细菌部队医学者做同声翻译。1944年衡阳会战期间,日军中霍乱爆发流行,该日本军医曾赴衡阳前线。2007年起,开始收集衡阳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卢华磊 (1983年9月21日— )河南原阳人,蒋鸿熙外孙。2002年至2005年,在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船舶驾驶系学习;2005年7月,整理出版《血泪忆衡阳》(蒋鸿熙著);2008年至2010年,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从事海员、石油销售等工作,现居上海,从事新闻工作。4目录坚守的英勇,牺牲的崇高(代序)
衡阳会战结局
军委会在再次严令62军、79军解衡阳之围,并调派74军、46军增援。79军攻占杉桥,与衡阳已近在咫尺,但此时,衡阳己陷落,解围失利。造化弄人啊!方先觉要是能再支持一天,或者援军再快一天,衡阳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第十军共13000余人放下了武器,其中约9000人是伤员。日军五个师团伤亡人数,据日军第一次统计是1.9万人,第二次统计又增加到了2.9万人,而日本一军官又说是3.9万人,中国估计是3.9万到7万人之间.
衡阳战事结束后,日军感佩第十军的忠勇,果然信守约定,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因泄愤而屠杀投降的官兵和伤员。并将第十军改为”先和军”,仍以方为军长,各级军官也都是旧部。之后,第十军主要将领陆续逃脱。方先觉在军统特工的安排下,逃回重庆。
“衡阳保卫战”爆发70周年 军民同祭英烈(图)
6月22日,是“衡阳保卫战”爆发70周年纪念日。当天,武警衡阳市支队及各界群众来到该市岳屏公园里的“衡阳抗战纪念城”纪念碑下,缅怀在抗战中为保卫衡阳牺牲的英烈。 彭斌 摄
衡阳会战影响
衡阳会战对日军而言,可说是在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后来依据日军曾参战的官兵描述衡阳之战,中国军队根本是拿手榴弹当刺刀在使用。
血战间日军的兵力前后补充了三次。在城郊的阵地争夺战中,日军付出了损失六万多人的代价。包括了日军第68师团长佐久间中将、参谋长原田贞大佐残废,和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阵亡才得以近逼市区。血战期间在日本国内更因各地的战况不利,导致东条英机的军人政府因而倒台。
当时时文表示“衡阳驻军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态,展开抗战史中最光荣之一页,相持48日(按实际47日)不徒予后方以从容布置之时间,且使太平洋美国毫不顾虑而取塞班岛。东条内阁穷于应付而急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