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基尔海战背景
1798—1801,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法国远征军对当时奥斯曼帝国一个行省——埃及(实际上由马穆鲁克兵控制)进行的远征,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远征的目的是征服埃及,为侵袭英属印度领地准备基地。
1798年5月19日,法军(3.8万人)分乘309艘运输船,在一支分舰队(55艘军舰)护送下,由土伦驶往埃及。远征军出发不久,法国就举行了一次登陆兵在爱尔兰上陆的佯动——诱敌行动。6月12日,法军占领马耳他岛及瓦莱塔要塞。7月1日,在迈拉布湾登陆并占领亚历山大。7月13日在谢卜赖斯和7月21日在金字塔两次战役中,法军击溃了穆拉德·贝伊的马穆鲁克骑兵。7月24日,波拿巴率部分军队进入开罗。克莱贝尔将军占领尼罗河三角洲,德塞将军追击穆拉德·贝伊的马穆鲁克骑兵,败敌于塞迪曼,占领了上埃及。
之后展开的便是切断了波拿巴3万远征军与欧洲的联系的阿布基尔海战。
阿布基尔海战结果
阿布基尔之战,是18世纪最艰苦的海战之一,法国舰队共有11艘战列舰被击毁或击沉,伤亡超过5000人,其中死1700人,英国舰队没有1艘被击沉,伤亡1000余人,其中死200多人。所有阵亡者尸体都被埋葬在小岛上,那里曾是布律埃斯的岸炮阵地。
英国舰队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受损的战舰修好,维修时的许多配件是从被打沉的法国军舰上拆下来的,由于这场胜利,纳尔逊受封为尼罗河男爵。纳尔逊本想移师亚历山大,搜索并击毁剩余的法国舰只,但由于法军在亚历山大驻有重兵,设置了炮台,加之那里水道狭窄,因此犹豫良久之后,纳尔逊放弃了这个冒险的想法,相反他遣返了900名法国伤兵。
1798年8月17日,在阿布基尔逗留半月,整修舰只后,纳尔逊命令索马里兹爵士率领7艘战列舰和6艘缴获的法国战列舰驶往直布罗陀,两天后,他率领“先锋”号和另外2艘战列舰驶向那不勒斯,留下3艘战列舰监视亚历山大。纳尔逊在那不勒斯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一直敌视法国的那不勒斯国王公开表示了自己对法国仇恨,不久他就率军6万进攻罗马,失败后逃到西西里岛避难。
8月12日,也就是阿布基尔之战后的第12天,拿破仑才听说了这次海战,那时他已从开罗来到达米埃塔,正在征服下埃及,最初的谣传说法军取胜,很多英国军舰被烧毁,拿破仑不由得十分得意,后来当副官把全军覆没的真实消息告诉他时,拿破仑仿佛挨了一个晴空霹雳,半晌不语,一个人踱到沙漠中,副官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海军就这样完了?难道命中注定要毁灭在埃及吗?”
作为一名炮兵专家,拿破仑尤其不能理解布律埃斯对岸炮的布置,他认为在海湾尽头的那个小岛上只部署5门火炮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配置至少30门大口径大炮。
战败的消息令拿破仑非常沮丧,但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从不承认失败,很快他就从消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部署。阿布基尔海战后,有大约3500名法国水兵生还,这还不包括纳尔逊遣返的900名伤兵,这些人对拿破仑很有帮助。他把其中1000人编成炮兵和步兵,另外1500人编成3个营的海军军团,还有1000人被用来补充亚历山大港内尚存的小舰队,这支舰队包括2艘64门炮的战列舰、6艘巡航舰、2艘方帆船、3艘通信舰,由冈多姆海军少将负责指挥。
阿布基尔海战影响
阿布基尔海战是18世纪最值得回忆的一次战斗,它显示了一支具有革新意识和战术创新思想的海军应如何行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海战解决了一直困扰海军专家们的问题:如何集中兵力攻敌之一部,同时钳制其余敌人。自1770年以来,法国海军不断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阿布基尔海战为这场斗争划上了句号,至少在地中海方面是如此。 阿布基尔战役的胜利影响了停泊在亚历山大港内的法国运输船,这些船的水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意大利,他们思乡之情严重,眼见法国舰队全军覆没,便萌生归意,其中40艘那不勒斯商船派出代表与纳尔逊谈判,希望准许他们返回祖国,纳尔逊同意了,可当这些舰只一驶出港口,背信弃义的纳尔逊就把它们俘虏了,然后集中到海面上焚毁,舰员则被当成战俘关押起来。本来,那些来自意大利的水手与法国人离心离德,可现在看到同胞的悲惨下场,他们重又站到了法军一方。
阿布基尔海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的政治影响,英国海军的胜利加强了它对俄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影响,直接促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形成,1799年3月,英国、奥地利和俄国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土耳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直中立的苏丹塞里姆三世出现了反法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