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简介
普奥战争,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她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交战一方为普鲁士王国和意大利王国,另一方是奥地利、巴伐利亚、萨克森及一些德意志小邦。
普奥战争起因
几个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他们在名义上统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拥有独立统治权,但又受外国势力帮组,尤其是法国。那边厢,普鲁士崛起,在19世纪以前已经是欧洲的强国之一。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德意志邦国被并入组织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领导。这时,法国在德的影响力减弱,民族主义在德兴起,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萌芽。运动的支持者提出两种统一方法:把德意志全境统一,建立大德意志,包括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帝国;或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建立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
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主宰小德意志。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引起德国人的民族意志。他借着什列斯威-好斯敦两地的统治问题,诱发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一些德意志邦国合作,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
普奥战争影响
奥普战争证明,毛奇坚持的决战战略在这次战争中未能奏效。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战争的结局是由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在奥普战争中,普军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这便要求战术和战斗队形作相应的改变。但是,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均未考虑到这一点。同样,在炮兵的战斗使用上,观点也是陈旧的。炮兵通常尾随纵队,展开较晚,在需要时,尤其在对于奥普战争颇具代表性的遭遇战斗和遭遇交战中没有给步兵以炮火支援。战争还证明,必需改变部队成行军纵队运动时的组织形式,保证部队临战时能以最快速度展开。奥普战争的经验,后来为普鲁土军事当局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计划和进行各次欧洲战争时所采用。德国不少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夸大 了奥普战争在发展军事学术上的作用,把它视为首次“成功地”体现了速决的“闪击战”思想的一次战争。而这种闪击战思想决定了德国军事理论近一百年的发展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其充分地暴露了德国不顾被侵略国家的具体条件,生搬硬套这种军事思想所造成的恶果。奥普战争的重要政治结局,是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国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黑森—卡塞尔和纳绍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版图,与德意志南部各公国也分别订立了有利的军事盟约。奥地利被排斥在新联邦之外,又丢失了威尼斯省(划归意大利)。这就是说,昔日奥地利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