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县保定战役简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抗日热潮空前高涨,而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和平津当局,尽管也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但缺乏对这一事件的清醒认识,幻想把这一事件作为一次地方性冲突来解决。10日上午,平津当局和日军开始谈判。11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当日18时,两军代表签订停战协定。日本政府利用这一时机,一面虚与我方谈判,一面从国内调集大批军队进入华北。
7月27日,完成作战准备的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当日攻陷通州。28日,二十九军南苑军部、北苑、黄寺等地遭到日军大举进攻,准备不足的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与日军浴血苦战,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三十八师师长赵登禹及官兵2000余人为国捐躯。是日,北平沦陷;29日,天津失守。宋哲元率残部星夜逃到保定。庞大的二十九军在两天之内被日军彻底击败,不能不说是平津当局幻想妥协造成的恶果。平津的失陷为此后的保定会战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涿县保定战役刘峙将军第一次败仗
1937年8月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扩大,为抵抗侵略,保卫中华,国民政府于8月16日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决定成立抗战大本营,由蒋介石任陆、海、空军大元帅。会议确定了《战争指导方案》及《华北地区作战计划》,决定在全国设立5个战区,以河北省及山东北部为第一战区,由蒋介石兼任该战区司令长官。8月上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保定行营(后改为石家庄行营),任徐永昌为主任,林蔚为参谋长,督导河北作战,任宋哲元、刘峙为第一、二集团军总司令,分负津浦、平汉路北段作战指挥之责。
1937年9月14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挥3个师团由北平与永定河之间的集结地区出发,向涿县。保定地区发起进攻,企图与中国军队决战。在此之前,右翼保障部队第5师团于11日进到蔚县和涞源,左翼保障部队第2军第10师团于13日进占津浦线上青县以南的兴济镇,对保定地区形成钳击态势。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第1战区河北省境内部队分为左、右地区部队和总机动部队。左地区部队归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指挥,右地区部队归第1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指挥。刘峙按照大本营作战方案,将所属部队配置在涿县、保定的平汉铁路沿线及其两侧地区,抗击日军的进攻。
日军向涿县、保定地区发起进攻后,其第14师团于15日拂晓进到拒马河沿岸,当日夜,渡过拒马河,向松林店方面攻击。第6师团在六坨镇地区通过低洼潮湿地带,于17日傍晚进到辛桥附近的拒马河左岸地区。第20师团于15日中午开始攻击房山县以北的中国第26路军阵地,战至16日,攻占房山南面守军阵地,并于17日进至涿县西侧地区。战至18日,中国第2集团军所属第47师、新44旅、第30师、第31师等部队,已被日军击溃。第27师集结在涞水东北,第3军在新城及高碑店附近。集团军命令第3军在大清河右岸,第26路军在高碑店以北地区阻止日军进攻。
这时,日军华北方面军又命令第1军突破保定附近守军阵地后,向正定追击;第2军第10师团向德州进攻,其余部队向正定方面追击,切断平汉线上中国军队的退路;第5师团主力迅速经涞源进入保定方面作战。日军第1军遵照方面军命令,以第20师团进入方顺桥附近,第14师团突破满城附近守军阵地后进入保定以西地区,第6师团沿乎汉铁路攻击前进。中国第2集团军,在日军的攻击下迅速形成溃退状态。22日晚,蒋介石电令第2集团军固守保定、满城各据点。23日,日军开始向保定及其两侧地区攻击。24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对保定城垣发动攻击,占领城墙一角。
此时,第2集团军严令第52军固守保定不得后退。但该军在日军强大压力下,纷纷自动后撤。保定于24日失守。第3军也未固守满城,自动后撤。至此,保定及其以北地区被日军所占。保定失守后,第2集团军奉令南撤,至25日,所属各部退至石家庄附近。日军主力在保定地区集结休整后,向石家庄追击。25日,日军主力从保定地区出发,27日到达新乐,准备向石家庄进攻。涿县、保定地区作战结束。日军企图在保定地区与中国军队决战的计划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