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路西段破击战役简介
1940年8月,八路军第129师决定集中兵力对正太路西段(阳泉至榆次)进行破击。以第386旅第16团、决死队第1纵队第38、第25团和工兵2个连及榆太独立营组成左翼破击队,破击寿阳、榆次间铁路和占领据点;以新编第10旅第28、第30团和工兵2个连组成右翼破击队,破击阳泉至寿阳间铁路和占领据点;以第385旅第769、第14团及第386旅第772团组成总预备队,即中央纵队,位于平定以西之天华池、苇池村地区,并以一部兵力控制阳泉西南4公里之狮垴山,阻击由阳泉出犯或由平辽线回援正太线的日军,保障破击作战的顺利实施;以新编第10旅第29团及平定、昔阳和顺地方武装为平和支队,对平辽公路进行破击;以第385旅第13团第1营并指挥第29团1个连向太谷南北段破击;以第385旅第13团主力并指挥辽县、榆社地方武装对榆辽公路进行破击。20日20时,各破击队乘夜展开破击,激战一昼夜,攻克芦家庄,和尚足、马首、桑掌等车站、据点;21日至23日,又陆续攻克上湖、燕子沟、坡头、狼峪、张净、芹泉等车站据点;同时攻克外围据点冶西;31日,又攻占正太铁路以南据点落摩寺。在平定至昔阳公路上及其附近的渡海、孟居、团壁、风居等据点亦被攻克。与此同时,自21日开始,驻阳泉日军在飞机掩护下,不断向狮垴山发动进攻。第129师第14团在狮垴山坚守6昼夜,歼日军400余人,保障了破击部队翼侧的安全。27日,日军第36、第4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各一部增援太谷、榆次等地,向八路军破击队进行反扑。榆次、寿阳出犯之日军自8月31日至9月2日,连续对第129师左翼队实行合击。左翼队在高坪、道坪、红凹、卷峪沟地区打击日军,毙其200余人。6日,左翼队在榆社西北之双峰地区歼灭日军400余人。同日,第385旅在张建设伏,重创向辽县归巢的日军。至此,第129师控制了正太路西段阳泉、寿阳以外的大部据点,使正太路西段陷于瘫痪。
八路军第129师
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2、3、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而成,全师共1.3万余人。刘伯承任师长,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
129师司令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1940年2~3月,第129师奋起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取得了卫(河)东与磁武涉林战役的胜利,歼灭石友三、朱怀冰等部1.8万余人。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 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第213旅等部,加入第129师的序列。第129师在斗争中得到很大发展。5~6月间,部队进行整编,共编成9个旅:第385旅(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辖第769、第13、第14团),第386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王新亭,辖第772、第16、第17、第18团),新编第1旅(旅长韦杰、政治委员唐天际,辖第1、第2团),新编第4旅(旅长徐深吉、政治委员吴富善,辖第771、第10、第11团),新编第7旅(旅长易良品、政治委员文建武,辖第19、第20、第21团),新编第 8旅(旅长张维汉、政治委员萧永智,辖第22、第23、第24团),新编第9旅(旅长桂干生,辖第25、第26、第27团),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政治委员赖际发,辖第28、第29、第30团),新编第11旅(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黄振堂,辖第31、第32、第33团),师特务团改为第34团。在整编部队的同时,还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军区机关由师机关兼)、太岳军区(由第 386旅旅部兼)、冀南军区。第129师在部队整军的同时,对白晋、德石、正太、平汉等铁路及主要公路线,实施了连续破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8~12月,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参加了百团大战,对正太路西段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并在反击日军报复扫荡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