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中型坦克介绍
结构特点: 其主要型号有装上76.2毫米炮的T-34/76和85毫米炮的T-34/85,两者的炮塔设计并不相同。
T-34坦克的底盘悬吊系统来自美国工程师克利斯蒂所发明的创新全轮独立悬吊,让坦克每个车轮可独立随地形起伏,产生极佳的越野能力和速度,此种底盘悬吊未装甲时甚至可在野外不良路面开到时速70英哩(美国与英国今日高速公路的速度限制),然而美军却因规格问题谈不拢未采用,苏联看到消息后很快将此技术专利买下,使用在T34坦克上,让T34坦克拥有明显优于德国坦克的越野机动性。而宽履带的设计也将接地压力减至最小程度,使T-34较同期各国坦克更容易在雪地及沼泽地行走。
研制历程: T-34中型坦克于1939年初由共产国际工厂制造出样车, 1939年12月,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1940年6月,开始成批生产,到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共生产出1225辆。
使用情况: T-34初次于实战中登场,在1941年6月22日于格罗德诺附近。其出现使德军非常吃惊。德军发现当时的德军坦克无论装甲,火力及机动性远不及T-34,只有少数大炮可在远距离击毁T34。这就是“T-34冲击”。 随着苏联坦克工厂的东移,T-34也改到乌拉山区的乌拉机械制造厂制造。后来在生产中也作出许多改良,如为加快生产速度而使用铸造式炮塔。
T-34中型坦克从1940~1945年的总生产量为40000辆以上。在卫国战争中,T-34坦克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T-34坦克还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安哥拉战争。直到60年代后期,该坦克才从苏军大多数部队中退役,但阿富汗、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等国仍继续使用这种坦克。
T-34中型坦克的缺点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 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首先,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
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
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
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
其次,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
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 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1944-1945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