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4“击剑手”简介
苏—24的研制最早始于1964年,当时为增强对北约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苏联前线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攻击机取代载弹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和雅克-28攻击机。在此之前,北约已针对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与之对抗的作战计划,并将大量战术航空兵部署在联邦德国境内,准备在苏军发起攻击时利用空中优势摧毁其装甲部队。对于苏军而言,要保证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必须先将北约空中力量扼杀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突破北约严密防空网,进行远程作战的战术攻击机,但限于当时的航空技术,只有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对抗北约雷达警戒网。
1963年8月,苏联空军正式下达设计要求,计划开发一种能携带小型核弹进行战术核轰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战能力、并可以携带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敌方1000千米以内纵深目标实施遮断攻击的新型战斗轰炸机。1965年,苏霍伊设计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开发出设计编号为T-6的原型机。依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原型机包括两种型号,一种是采用三角翼,安装升力喷气发动机的短距起降型,编号T-6-11;另一种采用可变后掠翼型,编号T-6-1。这种将一种飞机同时设计两种类型的情况,是当时苏联飞机研发的习惯做法,例如,米高扬设计局当时正在开发的米格-23战斗机,也有短距起降及可变后掠翼两种原型。
T-6-11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于1967年6月首次试飞,其机翼布局与英国的TSR.2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机身内装有4台高里索夫升力发动机和2台A12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这种设计使T-6-11能够进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发动机所带来的“死重”及系统复杂性,使计划一开始就很不顺利。经过一系列测试后发现,该机的载弹量比可变后掠翼型小很多。最后,苏霍设计局决定放弃短距起降型,转而全力发展T-6-2I。1988年,T-6-1的原型机被送到莫尼诺空军博物馆内保存。
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的机体上采用前缘40度,后掠三角翼和类似米格—23的进气道发展而成的一种可变后掠翼飞机。
1970年1月完成首次试飞,经过一系列性能测试后,被苏联空军采用,并正式命名为苏-24。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又对飞机细节部分不断改进,至1974年12月,首批生产型苏-24A型开始交付作战部队,北约将其命名为“击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