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M轰炸机介绍
图-22M的前型图-22作为苏联的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性能和航程不是非常令人满意,飞机加满油和导弹后,根本无法进行超音速飞行,就算到达目标附近时其速度达到1.5马赫,也无法有效规避当时北约的战机和防空导弹的拦截。因此,苏军对此轰炸机并不满意,只是少量装备,并责成各设计局开发下一代超音速轰炸机来取代图-16和图-22。1965年公布新设计案的需求为航程至少5000千米,高空速率最少2马赫,低空穿透速率至少1马赫,载弹量20吨,并且能够在刚刚整备完成的前线机场操作。由于苏霍伊的T-4在设计上,特别是制造成本部份持续上升,暴露出整个企划案的风险,图波列夫在此时的提案采用现有的Kh-22反舰导弹以及K-22作战系统以降低成本,这使得图波列夫的设计获得较多的支持。1967年11月,T-4计划正式终止,改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方案上阵。
发展改进: 图-22m项目存在不同于”眼罩”的新设计要素,并且面临苛刻的设计要求,设计工作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图22-m将安装NK-144-22发动机,携带与图22K几乎一摸一样的航电设备。第二阶段引入NK-22加力涡扇发动机(NK-144的改良型,加力全开时推力为215.7千牛(48500磅力))、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FCS)新型导航套件和新型武器。第三阶段,飞机性能继续逐步提升,最终满足苏联空军的要求。
图-22M和它的前辈一样,计划正在喀山的22号工厂中制造,初期准备进行小规模生产。之后,随着前期那些无法避免的困难逐一攻克,并渐渐达到规定性能指标,产量也会相应增加。
对设计局而言,图22-M的设计工作包含了诸多的”第一次“,尤其是可变后掠翼。整个设计思想,都围绕着这种机翼一步步变为现实。设计局仔细确定了机翼转轴位置,以及固定翼翼套,和可动外翼的相对面积,目的是在机翼复位时确保气动压力中心的偏移不超过2%的平均空气动力弦
飞行员可根据各种飞行模式选择4种机翼后掠角度。20°后掠角用于起飞和降落,30°用于爬升开始和长时间亚音速巡航时,50°用于低空跨音速飞行突破防空线,60°用于超音速巡航。外翼由驱动螺旋千斤顶的两台液压马达作动。另外,为保证更加安全,外翼还可由单独的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试飞服役: 1970年7月,西方在喀山地区的图波列夫工厂附近发现图-22M的原型机,据估计当时至少生产了两架。第一架于1970年开始试飞。随后又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从1973年开始,用于飞行试验、系统试验、静力试验和作为武器平台进行评价。生产型1974年交付部队使用。1975年初,远程航空兵已组成两个图-22M中队。前苏联远程航空兵约有200架图-22M,海军航空兵有160多架在服役。图-22M0先行生产一共9架,1971年到1972年间又生产9架图-22M1,苏联方面宣称这些飞机是要改海军航空队使用,北约称为“逆火”A型轰炸机 。1972年第一个进入量产的版本是图-22M2型,后来生产的图-22M3型于1976年试飞,并于1983年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