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霹雳-2(PL-2)近程空对空导介绍
1958年 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美国AIM-9b响尾蛇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 分析、测 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 时,原苏联先后 派出两批专家来华 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 部分残骸实 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 试制成 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 上。
1962年,苏联向我国有偿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 资料和样品。 我国开始仿制K—13 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雳”2号。 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 全面 展开。1967年3—7月,进行了定型 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雳”2 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1] “霹雳”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 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 信、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 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 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 对三角形 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 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 攻击中 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
“霹雳”2号导弹较之“霹雳”1 号导弹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霹雳”2号导 弹采用红外被动寻的 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 击,不再跟踪目标。 性能近似于俄AA-2和美AIM-9B型,已停产。
中国霹雳-2(PL-2)近程空对空导技术数据
研制时间:1962年
射程:近程导弹
技术数据
弹长: 2.83米
弹径: 0.127米
翼展: 0.609米
弹重: 85千克
射程: 7.6千米
制导系统:被动红外
最大速度: 3,062.5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