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F/86A-H “佩刀”介绍
结构特点
低安装的后掠翼; 前三点式式起落架; 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头; 战斗机类型的气泡状座舱罩; 后掠尾翼; 低安装的水平尾翼。
研制历程
1947年12月,空军订购了221架P-86A(最终生产了554架,1948年重新命名为F-86A),1949年2月,它们开始抵达分遣队。到1950年,“佩刀”进入朝鲜参加战斗时,有几个驻美国本土的联队也已将它们的F80更换为F86A。在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前的前苏联制造的“米格-15(MiG-15)”的面对面较量时,其战斗经验被应用到该机型的进一步改进中,F-86F0950年~1952年生产了393架)为了改善高空机动性,采用了全浮动尾翼。
朝鲜战争期间成熟的“佩刀”是F-86F(1952年~1956年生产了700架),它对机翼的规格进行了改进,采用了“6~3式”机翼,去掉了全翼展的前缘缝翼,前缘弦线在翼根处延长了6英寸,翼尖外延伸了3英寸,从而改进了飞机的高空操控性。这一变种机型还安装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且可以携带炸弹。“佩刀”的最后一种生产改型是为美国空军生产的F-86H(1954年~1955年生产了473架),它具有很多新特点,包括采用了J73发动机,增加了翼展,加长并加深了机身,加大了水平尾翼,并携带四门20毫米加农炮。到1958年年中,所有的空优型“佩刀”均从一线单位转入国民空中卫队单位,1970年,最后一批“佩刀”(F-86H)从国民空中卫队退役。
F/RF/86A-H “佩刀”使用情况
1955年,中国台湾军队开始接收在朝鲜战争战场上试验成功的RF-86F佩刀式侦察机,替换当时落伍的RT-33侦察机。中国台湾军队当时前后接收7架RF-86F佩刀式侦察机,均为F-86F-30NA所修改而成。
1956年7月21日,中国台湾空军为掩护12侦照队的RF-86F,与共产党军队爆发空战,是为七二一空战。
1957年2月1日,7架RF-86F佩刀式侦察机交由复编的4中队使用。
1958年八二三炮战,中国台湾空军在美军陆战队323战斗机中队技术人员的支援下,以“明星计划”为代号将当时仍在机密保护中的40套响尾蛇导弹与导弹挂架装备于中国台湾空军的F-86F战机上。同年9月24日九二四温州湾空战,中国台湾空军的四架F-86F战机各装备2枚AIM-9B型响尾蛇导弹由新竹空军基地起飞,取得使用导弹弹击落6架解放军空军的米格-17、另有6架敌机遭到机炮击落的战绩。李叔元中校首创第一个以空对空导弹击落敌机的纪录。
1959年3月,RF-86F佩刀式侦察机正式退役,并由驻韩美军转交韩国空军使用。
中国台湾空军的F-86F于1977年退役。
日本空中自卫队在1955-1957年期间获得180架美制的F-86F。此后三菱公司在美国授权下于日本本土生产了300架F-86F型战机,并编组为10个空中自卫队中队。日本自卫队也曾使用122架美制的F-86D全天候战斗机。
玻利维亚在1973年开始使用F-86F,直到1995年为止。玻利维亚空军也是全世界最后一个使用F-86战机的国家。
F/RF/86A-H “佩刀”技术数据
名称:F/RF/86A-H “佩刀”
首飞时间:1947年10月1日(XP-86)
服役时间:1949年
研发单位:北美航空公司
气动布局:后掠翼
发动机数量:单发
飞行速度:亚音速
F-86A
武器装备
(1)机头安装六挺勃朗宁M-20.5英寸机枪;
(2)两个翼下挂架最大可携带908千克(2000磅)炸弹或火箭弹。
技术数据
乘员:1人
机长: 11.44米
翼展: 11.32米
机高: 4.47米
空重: 4,578千克
发动机:通用电气J47-GE-13发动机
最大起飞重量: 7,359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 1,093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 1,06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