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战役概况
锦州之战是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在东北的其中一场决定性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锦州之战是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在东北的其中一场决定性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锦州战役是辽沈
战役的第一阶段,也是全战役的关键一着,因为只有攻克锦州,切断东北与华北联系,才能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就地歼灭。锦州守军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的第93军、新 8军 2个师、新6军1个师等 6个师以及特种兵、后勤部队共10万人,依托城外四周高地构成支撑点式坚守据点,沿城垣构筑主阵地。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 9月中下旬攻占了锦州南北铁路上的诸要点,孤立并包围了锦州。10月4日确定攻城部署:以第 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为北集团,以第 7、第 9纵队为南集团,以第 8纵队为东集团,炮兵纵队分别配属各集团担任炮火急袭和掩护步兵突击,15辆坦克集中配属北集团作战。10月9日开始外围作战,至 13日全部扫清外围据点,控制了有利地带。14日10时向锦州城发起总攻, 500门大炮向城墙和主要工事集中轰击,打开缺口,11时步兵开始冲击,迅速突破城垣,进入市区,展开巷战,指战员们以爆破筒、炸药包摧毁守军碉堡和街垒。15日拂晓在白云公园和中央银行会师,摧毁守军指挥部,攻占新城,继续向老城进攻,l8时结束战斗。
全歼守军,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 6兵团司令卢浚泉、副司令杨宏光、第93军军长盛家兴等,为全战役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东北野战军攻锦期间,蒋介石曾亲自飞到沈阳部署指挥,又率领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乘“重庆”号巡洋舰到辽东湾督战,其结果只是望洋兴叹。
锦州战役经过
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锦州城内的国民党军十分紧张,外围阵地失守后,各部纷纷退入了城内,但仍在做顽强的抵抗。范汉杰的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原设在中纺公司二号楼内,以后转至铁路局大楼东南侧的住宅区一处日式房内,外围战斗开始后,炮火使电报、电话遭到破坏,范汉杰不得不到地势较高的神社高地(现辽沈战役纪念馆处)和铁路局大楼顶上的观测所去指挥,12日范汉杰将指挥所移到中央银行大楼(现中央大街处)的地下室,第六兵团、九十三军等指挥所,都集中在中央大街路东邮政管理局大楼的地下室,空军锦州对空联络电台设在六兵团司令部。
1948年10月14日,锦州城总攻开始。上午10时,600门火炮对城内进行破坏射击,并在城墙上打开了多处突破口,锦州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火海,11时左右,随着炮火的逐次延伸,各突破口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展开了城防突破战。在城西北的突破口上,部队抵近到铁路路基下,向第二道工事发起冲击时,路基西侧铁桥旁一座地堡里,两挺重机枪从侧后突然开火,将攻击部队压在了路基下面,这是守在第二道路基多处的国民党军趁机反扑,城内的国民党军炮火也跟着打过来,封锁突破口,进攻的部队处境十分危急。这时二纵队五师十五团八连二排五班战斗组长梁士英前去实施爆破,他脱下棉衣,抓爆破筒带上两颗手榴弹,匍匐着身子爬行,接近到地堡前10来米处一个小土坎,他以土坎做掩护,甩出两枚手榴弹,趁着炸起的烟雾,跃到了地堡下,将爆破筒塞进地堡,转身正要撤离,不料碉堡内的守军把爆破筒推了出来,掉在地上冒着白烟,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梁士英拾起爆破筒猛地又塞进碉堡里,他刚一松手,爆破筒又被推出了1尺多,见此情景,梁士英用全身的力气顶住了爆破筒。排长大声喊:“梁士英,快回来!”梁士英坚决回答:“不能回去!”“轰”的一声巨响,地堡被炸毁了,梁士英也壮烈牺牲了。“为梁士英报仇”的口号鼓舞着突击部队进入了纵深战斗。
城南的九纵队的突击分队冒着炮火,沿交通沟迅速通过开阔地,涉过小凌河,当炮火延伸时,已经扑到了城墙的突破口处,右翼二十六师七十六团突破口上,五连四班长赵洪泉第一个冲到城下,战士朱万林乘机登上城垣,竖起红旗,中弹牺牲,赵班长也身负重伤,他忍痛爬上突破口,再次竖起红旗,这时旗杆被炸断,他负伤昏倒,一排长刘金又高举起了炸断旗杆的红旗,大喊“同志们冲啊!”,突然一排长又负伤倒下了,战士李玉民第4次把红旗竖在突破口上,在3分钟内红旗三伏四竖。这就是后来流传在部队中的“四竖红旗”的英雄事迹。突破城防后,各部队迅速向城内扩张,同守军展开巷战,夺占了国际仓库、法院、监狱、红十字医院、市政府、省公署大楼、交通大学(现铁路中学)、神社、中纺公司、瓦斯会社、六兵团指挥所、中央银行、铁路局大楼、青年馆电影院、税捐局等要点。城北的三纵队九师二十七团一营一连越过铁路,直插白云公园,这时锦州地下党支部马云飞同志为部队带路,不幸中弹负伤后牺牲。在部队向中央大街发展时,迫使国民党军暂五十五师安守仁部投降。
战斗到15日中午,国民党军残部全部退入老城内,共约6个团兵力1.5万人。前线指挥所下达了“黄昏前一定消灭锦州之敌”命令。老城方圆不足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约10米、顶宽4米的砖土城墙,城墙顶端间隔50米筑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伏堡,并以交通壕与掩体、掩蔽部、小堡相连接,重要地段设有地雷、铁丝网,城内利用坚固建筑物构成核心据点,主要街心、巷口等交通要道均设有暗堡、铁丝网等工事障碍物,城北有宽约5米的外壕一道。14时,攻打老城战斗开始,七纵队十九师从东南角担任主攻,二十师从东北角突破,二纵队四师从城北进攻,仅15分钟就在南门一举登上了城墙。各部队攻入城内,多路并肩突击,勇猛穿插,将城内守军分割,各个围歼,其一部向城西北角外逃窜,被七纵队和九纵队城外部队堵截。经过31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攻克了锦州。
党中央获悉锦州大捷,17日,周恩来立即为中共中央起草贺电:“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诸同志,并转东北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庆祝你们此次歼敌十万解放锦州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出现于你们今年秋季攻势的开始阶段,新的胜利必将继续到来。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全歼东北蒋匪军队,完全解放东北人民而战!”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高度赞扬攻锦作战的胜利。10月19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解放战役的胜利和锦州的解放给当时的东北人民以极大的鼓舞。59年后,我们再认真分析锦州战役的胜利,使我们更能感悟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锦州战役的胜利,为实现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东北解放的进程;锦州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锻炼和考验了东北野战军,取得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锦州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铁路桥的北面。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列馆和全景画馆。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雕塑、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馆藏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成为辽沈战役研究和展示中心。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旅游的胜地。 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是 “ 决战决胜 ” 。
总体设计思路是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强化亮点,即体现军事题材特点,又具有现代性。设计的基调和风格是庄重、精练、舒展、大气。设计的原则是坚持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展示手段上的创新和有机结合,注重博物馆展陈语言的运用和总体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 8600 平方米,建筑结构共分三层,基本陈列设有序厅和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4 个专题馆。
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每个馆的特性,一层为序厅和战史馆,下一层为支前馆,下二层为英烈馆,最后沿着螺旋式坡道盘旋而上为全景画馆。整个展览面积为4912.92平方米,展线长度768.92米(不含序厅),展品146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