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经过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 蒋介石以58个旅约46万人的兵力,向华东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其中苏中解放区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首先侵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线北犯,以配合淮北国民党军进攻淮阴。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苏中地区物产丰富,补给方便,部队熟悉地形、民情,因而在苏中作战比较有利。于是,便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首先在苏中作战,然后再执行中央军委的部署西出淮南。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毛泽东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仗,再转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据此,粟裕和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定:集中华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3万余人,在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民兵配合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迎击进犯苏中的国民党军。在部署上,以第10纵队及地方武装一部据守邵伯,阻击可能由扬州北犯之国民党军;以第1、第6师和第7纵队集结于如皋、海安地区待机。7月13日,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以五倍于宣家堡、泰兴守军的兵力,向宣、泰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于15日将守军两个团及1个山炮营3000余人全歼。
国民党军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作战,立即以整编第49师由南通、白蒲进攻如皋。华中野战军主力,不顾作战疲劳,挥戈东指,以奔袭手段,强行军50余公里,直插如皋以南,随即以四倍于敌的兵力攻击立足未稳的整编第49师。18日,1师攻占林梓、丁堰,截断了整编49师退路,19至20日,第1、第6师和第7纵队将整编第49师合围歼灭于鬼头街、宋家桥地区,歼其万余人。
宣泰、如南战斗后,华中野战军部队已十分疲劳,遂转移至海安以东休整。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伤亡过大,不能再战。遂调集6个旅在数十架飞机配合下,夹击海安,企图寻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决战。华中野战军为了保障主力休整,以利再战,以4个团的兵力在海安外围实行运动防御,以第7纵队在正面节节抗击。经连续5天的阻击作战,华中野战军主力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打破了敌人的决战计划。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转入"清剿",巩固泰州、海安以南地区,并扩展到海安以东的李堡地区。华中野战军鉴于国民党军分兵"清剿",兵力分散,遂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攻歼李堡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9师第105旅、新7旅等部。8月10日至11日,经20小时激战,歼灭敌人1个半旅共8000余人。
李堡战斗后,国民党军调整"清剿"部署,加强点线控制,将整编第49师余部、整编第65、第83师分别置于海安、如皋、泰州等地,以交通警察7个大队位于丁堰、林梓地区。华东野战军在经过休整后,以一部袭击海安和佯攻黄桥,集中主力3万余人向丁堰,林梓守军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于8月22日歼灭5个交警大队5000余人。
丁堰、林梓战斗后,国民党军以驻守黄桥的第99旅于8月23日东调如皋,以增强该城防御。同时,以整编第25师向邵伯第10纵队进攻。华中野战军为解邵伯之危,采取了攻其必救的战法,除令第10纵队坚守邵伯外,集中主力第1、第6师等部,准备围攻泰州,以调动敌整编第25师回援,同时,亦准备与由黄桥东进的第99旅打遭迂战。25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如(皋)、黄(桥)公路与第99旅和接应该旅的第187旅、第79旅遭遇。第1、第6师立即先敌展开,分别将其包围于分界、加力地区。为迅速歼灭该敌,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员采取了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一个一个的吃"的战法,26日,首先于分界全歼第99旅,然后转用兵力,集中力量于27日在加力歼灭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并于31日攻占黄桥,守军5个连投降。此役,共歼敌1.7万余人。
由扬州北进的整编第25师,于8月23日分三路向邵北猛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在第2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整编第25师鉴于解放军在如黄公路取得胜利后,其侧后受到威胁,遂于26日撤退
苏中战役经过
在苏中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粟裕就对实践经验作出科学的概括,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不是偶然的。早在十年内战时期,他就认识到探索和掌握战争规律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于作战指导,探索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作战对象、不同区域战争的特殊规律,多次成功地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在苏中战役中,强敌的压迫,内部的争论,促使他深入探索解放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不失时机地作出决策或提出建议,作出了具有独创意义的贡献。苏中战役的全过程,也是不断探索解放战争客观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同意见的讨论。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在实践中,在争论中,逐步明确和完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在实践中探索战争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是苏中战役歼敌数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收获。
1946年8月31日,即苏中战役结束的当天,粟裕在华中野战军排以上千部会议上作题为《四十五天自卫战的简述》的报告,着重从战略指导上系统总结了苏中战役的经验。他指出,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在政治上来说,我们是自卫,是为了消除内战、保卫和平民主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得到解放区人民全力的支持,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主人士、广大人民的同情拥护,特别是有党中央与上级的正确领导”。在军事上,“首先是由于我们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针对“我们在军事上是胜利了,在战略上是失败了”的错误说法,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撤出如皋、海安是否战略上的失败”问题。他说,“表面上看,我们撤出海安,是违反了‘在所必争’的原则,其实不然。如果机械地教条主义地执行这一原则,当然是违反了;如果用辩证的眼光,客观地针对当时当面的具体情况,就会了解到在当时海安是需要撤出的。革命的战略指导原则要求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要地,但更要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大家知道,如果我们死守海安,敌人以七个师的优势兵力,集中在狭小的正面向海安进攻,即或我们能守住海安但不能歼灭敌人,而在海安一点拼消耗,把有生力量消耗了,那么海安仍旧要放弃的。那样,就与我们主动撤出大不相同,正中敌人的毒计。海安撤出后,不但我们的有生力量保存了,而且转入了主动,待机作战,对我们是有利的”。他强调指出:“我们对进攻苏中的敌人作战,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形势,除了上述政治军事原因之外,主要是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家要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者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
他说:“为了迅速准确地探明并掌握新的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并赢得胜利,运筹帷幄的最高统帅部密切注视着战争初期的作战,并且用心组织和诱导战区指挥员对初期作战中若干问题进行反复深入的讨论。在苏中战役过程中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争议,正是积极探索新的战争特殊规律的求实精神的表现,也是高度的战争责任感的体现;然而,只有作战的实践才可以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中战役所提供的具体经验,有的将会失去它的作用。但是,这种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这是苏中战役在歼敌数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义。”
37年以后,粟裕回忆苏中战役,特别看重的正是这种歼敌数字以外的意义
苏中战役粟裕七战七捷打服名将李默庵(图)
文章摘自《解放战争(上)》
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简介:以武器简陋、兵力不足之师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且兵力庞大的正规军,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出一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国际风云、政……[连载内容]
苏中战役是粟裕军事指挥生涯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