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探测器介绍
结构特点
这两颗飞行器都被设计成执行机载自主导航。在撞击前两小时,它们的“antonav(自主导航)”软件开始以15秒的间隔拍摄照片。撞击探测器的推进器很好地调整了它的飞行路径,所以撞击发生在了飞越飞行器卡尖的彗星日出面。
研制历程
经过173天、4亿3100万公里(2亿6800万英里)的旅程后,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飞越了坦普尔彗星。在脱离彗星一天后,飞越飞行器开始部署撞击探测器。在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时,飞越飞行器已经离开彗星8606公里(5348英里)了。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发生后14分钟达到与彗核的最短距离,大约为500公里(310英里)。
使用情况
撞击探测器的推进器很好地调整了它的飞行路径,所以撞击发生在了飞越飞行器卡尖的彗星日出面。撞击探测器最后的图片是在撞击前的3秒发回的,这时撞击探测器距离彗星表面30公里(18.6英里)。它所装备的3部摄像机发回了将近4500张图片,但是撞击所留下的弹坑被碎片产牛的烟华所掩盖了。
深度撞击探测器技术数据
名称:深度撞击探测器
制造商:巴尔航天公司
发射日期:2005年1月12日
首次轨道发射:2005年1月12日
发射地点: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
轨道:太阳轨道
运载火箭:德尔塔Ⅱ7925
有效载荷
(飞越飞行器):高清设备(多光谱相机和红外线分光计),中等分辨率设备(相机)(撞击探测器):中等分辨率设备(相机) ,撞击目标传感器。
结构尺寸
3.3米×1.7米×2.3米(飞越飞行器),1米×1米(撞击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