Х-35(AS-17)反舰导弹介绍
结构特点
该弹采用与美国海军的AGM-84“鱼叉”反舰导弹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4片切梢三角形折叠式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切梢三角形折叠式小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后部。主动雷达导引头天线位于导弹头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均位于头部制导舱内。其后为高爆穿甲战斗部和引信舱、涡轮喷气主发动机舱、以及1台长度为0.75米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固定翼作战飞机上使用时,该助推器可根据作战需要拆卸下来。涡轮喷气主发动机的进气道位于弹体中部下方,直通弹体尾部。该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抗电子干扰能力,巡航速度为300米/秒,巡航高度为200~500米,掠海高度为5~10米。
研制历程
Х-35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四代反舰导弹,由位于加里宁格勒的“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83年开始研制,1992年开始试飞,1993年投产,1995年进入海军舰队服役,装备水面舰艇和舰载直升机。
使用情况
该弹首次在1992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因其外形与美国海军的AGM-84“鱼叉”(Harpoon)相似,被西方新闻界称之为“鱼叉斯基”(Harpoonski)。
Х-35(AS-17)反舰导弹技术数据
名称:Х-35(AS-17)反舰导弹
研发单位:“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
研制时间:1983年
射程:近程
导弹Х-35
技术数据
弹长:3.75米
弹径:0.42米
翼展:0.93米
弹重:600千克
射程:130千米
引信:触发引信
最大速度:5,513.5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