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介绍
研制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先后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与伦敦海军条约,保证将新战列舰的建造冻结到1936年12月。1936年初,美、英、法等国签署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但不再限制战列舰的数量。于是,各海军强国又出现了建造战列舰的热潮。 虽然面临造价问题、针对战列舰是否过时的争论和调集人力、物力上的问题,英国皇家海军仍然认为需要拥有与潜在对手相当的战列舰。为了新的战列舰能赶在1937年初开始建造,1940年服役,英国海军参考谈判进展,取消了建造装备15英寸以上口径主炮战列舰的计划,决定推荐排水量35000吨,安装3座四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航速26节的战列舰方案。1936年,英国海军部批准了建造5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方案。 1936年,日本宣布退出裁军会议,意大利也未在条约上签字,美国则宣布只有在日本遵守条约限制的情况下美国才不会突破条约限制。结果1937年初匆忙开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356毫米(14英寸)主炮口径是同时代战列舰中最小的,弹丸重量最轻,威力最低。而在建造时由于设计排水量限制节省重量的原因,最终主炮数量由12门又减少为10门,数量上的优势也消失了。但是该级舰的水线装甲带仅次于日本大和级。
使用情况
英王乔治五世号
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1941年5月22日,参加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搜寻。1941年10月~1942年5月,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1944年10月~1945年9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10月~1946年12月,作为本土舰队旗舰。后改为训练舰,1950年转预备役,1957年拆毁。
威尔士亲王号
1941年5月,参加丹麦海峡海战。1941年8月,威尔士亲王号运载首相丘吉尔到纽芬兰,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一起加入英国远东舰队(Z舰队),12月2日到达新加坡。12月10日在马来亚海域由于缺乏空中掩护被日军轰炸机击沉。威尔士亲王号被6枚鱼雷和1颗炸弹命中。
约克公爵号
1942年3月~10月,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之后参加火炬行动。1943年12月,在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途中击沉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1945年4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随后返回英国成为本土舰队旗舰。1957年拆毁。
安森号
1942年6月22日服役,1942年9月起为前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护航。1944年4月,参加围歼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行动。1945年4月,加入英国太平洋舰队。1949年转预备役,1957年拆毁。
豪号
1942年12月~1943年5月,编入本土舰队。1943年7月,参加入侵意大利。1944年,成为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参加对日作战。1946年转为训练舰,1951年转后备役,1958年拆毁。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技术数据
名称: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
建造时间:1937年1月1日(英王乔治五世号)
下水时间:1939年2月21日(英王乔治五世号)
服役时间:1940年12月11日(英王乔治五世号)
现状:威尔士亲王号战沉,其余各舰退役解体。
前型:纳尔逊级战列舰
同型: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
次型:狮级战列舰
制造厂: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英王乔治五世号)
满排吨位:10000-50000吨
英王乔治五世级
技术数据
乘员
编制:1,631人
舰长:227米
型宽:31.4米
满载排水量:40,580吨
续航距离:15000海里/10节
航速:29节
武器装备
10门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
(两座四联装炮塔,一座双联装炮塔)
16门133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
32-48门双联装40毫米及20毫米高射炮;
大量12.7mm机枪。
装甲:
舷侧装甲带(最大)14.7英寸;
甲板7英寸;
炮塔(正面)13英寸;
炮座13英寸;
装甲总重:1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