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 克里特岛战役结束
在此战役中,德国部队伤亡1万4千余人,损失飞机220架,尤其是空降部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此后,德国再未实施过大规模空降作战。[详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985年5月,杨成武重返泸定桥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这是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中的几段,“飞夺”这种说法长期遭到质疑,甚至有人称:“只要给我一支步枪,足够的子弹,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这个桥,任凭你10万军队,也爬不过光溜溜的铁索。”
在这种质疑声下,几种说法的声音越来越高。
第一种是以《两个人的长征》为代表的,此书是两个英国小伙李爱德和马普安重走长征路,写下的日记体小说。该书中提到采访泸定桥旁85岁村民李国秀。这位“飞夺泸定桥”的目击者讲述、还原了飞夺泸定桥的真相:22个红军押着七八个老百姓在前面带路过桥,守桥的部队顾忌前面的村民,不能疯狂扫射,最后18个红军顺利过桥。
而该版本还有更为香艳的裸女版,总之是国民党军有情有义,不忍百姓死亡,主动放共军过桥。
第二种是蒋介石儿子蒋经国被斯大林做人质扣押在苏联,蒋介石为了换回儿子,以放红军一条生路为代价,和斯大林做了这笔交易。直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才放回蒋经国。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红军在国军的包抄下能逃出一条生路,离不开国民党各军心有灵犀的放水。只是各军阀即便放水,也是一路和红军打过来的,否则怎么向蒋介石交待?而这层捅不破的窗户纸无法证明是否有过“飞夺泸定桥”。
第三种说法是泸定桥根本没有发生战斗。有文章指出,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后,有几次小型遭遇战。红军先头部队到桥边时,指挥部设在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里,向河对岸已无国民党军的泸定城打炮。当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妇女家里开豆花店,就在红军所在的桥边,红军还住在她家。一九九七年这位妇女已是九十三岁高龄,但头脑十分清晰,她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后“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这种说法肯定了红军在泸定一带发生过战争,只是没有“夺”桥。其实飞夺泸定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飞,一是夺。
关于“飞”,蒋介石的日记中给出了答案。
5月29日凌晨,红军已在泸定桥一带集结完毕,而在蒋介石对薛岳的指挥中,“匪一部虽于宥日(26日)在安庆坝偷渡……其主力今在何处尚未发觉……我追击部队应先集中于泸沽与松林一带,然后派一纵队先进取冕宁,构筑工事,但对于泸沽东侧之昭觉方面亦应切实警戒,然后主力向登相营、越西前进。”
很显然,红军“飞”的速度远远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期,当他慢悠悠的布置守军时,没有人想到红军已要开始发起进攻。
到了30日,泸定城已被红军攻下,蒋介石在给薛岳的指挥中还只是证实“残匪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向泸定、康定进窜”。
当天晚上,国军终于将“昨日朱匪已到泸定攻城”的消息送到蒋介石的手里。不明真相的蒋介石次日急忙给几路长官下令,既然“残匪主力艳午已到泸定附近,与我守城部队对战中”,各军长“前进不必持重”向“康定驰进”。又是到了晚上,蒋介石终于知道红军早已破城。无可奈何的蒋介石只能安慰自己“我薛路能遵令追剿,实足令寒匪胆而张军威也。”
至于“夺”,或许是因为“飞夺泸定桥”太有故事性,而忽略了这一次“几个部队协同配合的结果”。
防守泸定桥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下辖38和11、10三个团。以李金山为团长的38团(缺一营),重点防守泸定铁索桥。值得注意的是,38团另有一个营阻击在安顺场渡过大渡河沿岸趋近泸定桥的红军,也就是包括彭德怀本在内的三军团。
再说泸定桥,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原军事科学院军史部副部长、少将李维民曾撰写文章指出,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
他指出,红四团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于29日早上抢占了泸定桥的西桥头。这时天已大亮,由于需要准备木板,同时,河东我军还未到达泸定桥,河西的红四团与桥东的敌人处于对峙状态。黄昏前,河东我军赶到了泸定桥。这时,红四团组成的以二连连长廖大珠为队长的突击队,在我军火力掩护下向东桥头发起冲击。
这种说法可以与川军的回忆相验证:根据川军的回忆,傍晚前,红军开始攻桥,由于火力猛烈,李金山给袁国瑞打电话,说泸定桥很难防守,问怎么办?袁答“我这里也很紧张”,遂放下电话,此时从电话中传来“旅长,快点!快点!”的催促声,随后电话就断了。当时西岸袁部正受红军猛烈攻击。李金山此刻担心自己腹背受敌,决定撤退,只剩一班人守桥。
这一个班的人是否能阻止红军的进攻是个未知数,然而答案很快就有了。聂荣臻元帅《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和《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两篇文章中,还原了当时的情景: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在突击队发起攻击后,敌人在桥头纵火,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这时东岸我军也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两岸红军在泸定城胜利会师。
可见,泸定桥确实是夺下来的,只是胜利的果实不能为22勇士所独占,而是如聂荣臻所说,“是几个部队自觉地互相在战术上密切配合,执行统一战役计划取得的结果。”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