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Ofeq,也称Ofek)”是以色列自主开发的光学侦察卫星项目。第一颗“地平线”卫星于1988年9月19日... [详细]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表示,我国七成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慢病和共病,慢病、共病会导致老人多系统受累,最终引发多器官衰竭,是老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升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被认为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在其间举办的“互联网+医养结合和老年医疗护照”分会上,记者了解到,尽管多地已经尝试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质性探索,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医养结合还有众多困境和瓶颈待解。
养老面临多重难题
2015年11月,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要初步建立。同时也为医养结合作出了总体布局:医养结合不但包括传统的生活照料服务,更突出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是集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疗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
作为一种养老服务新模式,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刘联琦认为,医养结合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国内老年医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相对较少,老年医疗护理机构数量极少。而老年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中被边缘化,一般医院适老诊疗环境建设不被重视。同时,医养机构也面临着医疗政策限制、收费标准如何确定、机构性质如何确定、医养融合难等问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陈运奇认为,首先,医养结合存在着医养分家的体制顽症,卫生管医疗、民政管养老,互不跨行;其次,存在“医养学术不相容”的问题,西医重医、中医重养、中西不融、学术不容;第三是医养服务相分离,医中不养、养中缺医、医养不连续。最关键的医养人才,专业水平低;医养政策少配套,体制、医保、教育、职称、待遇等不配套。
“互联网+”探索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医院原院长高润霖指出,2012年的研究显示,我国25%的居民首诊未选择第一职能等级医疗机构,其中,城市这一比例达到51.7%,农村这一比例为18.3%。之所以如此,在于基层医疗水平还难以满足百姓需求。
对此,陈运奇提出,“互联网+”是破解医养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家庭、社区、医院、养老院可以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出家门就可以预约挂号、网上咨询、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网上购药……通过网上家庭医生、网络医院等,实现全民健康管理,使“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变为现实。
在医养服务方面,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娄底镇东许营村成为首家“互联网+医养结合示范村”。
他们一是通过村医院,解决村民的日常医疗问题;二是通过与解放军总医院(又称“301医院”)合作的远程会诊平台,解决疑难杂症问题;三是通过以中医为主的“医、养、炼”方法,解决村民的日常健身和治慢病、治未病、抗衰老问题;四是通过“健康小屋”健康检测模式,对全体村民实行健康检测和服务管理。
实现家门口医养结合
“如今,我们的村民家中有的安装了可视对讲终端,跟村里医院进行连接,就可直达医院医生值班室,随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还与医院的医疗信息、健康体检和管理信息融为了一体,并与301医院远程会诊相连,医学影像拍完就能直接传到301医院专家的电脑中,实现村医院病人由大医院专家在线诊断。”东许营村村长穆文娟介绍。
记者在东许营村看到,这里分别设立了一个小型医院、一个小型养老院和一个以全体村民为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了三个单位的工作流程数字化,所有设备互联互通,所有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共享;通过建立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养老院、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高度集成的智能化健康管理,保证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智慧医疗、智能养老。
陈运奇认为,医养结合需要从“组织形式结合、服务模式结合、学术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结合、配套政策结合”五个方面来落实。东许营村“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实现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不仅解决了该村村民就医难、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也为农村就医养老、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未来,在基层人才培养、运行系统化、模式化以及配套政策上,农村以及县域的医养结合模式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提升的空间。”陈运奇说。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