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Ofeq,也称Ofek)”是以色列自主开发的光学侦察卫星项目。第一颗“地平线”卫星于1988年9月19日... [详细]
带着三个“看”,辩证的看,科学的看,和积极的看。怎么看老年人老,怎么理解自己家里的老年人,读懂老年人,就要有一个理念和观念。从国际上来讲,世界卫生组织包括联合国专门对于老龄化的趋势有一个综合判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很多关于老年人的常见观念和主观臆断都起源于过时的陈规旧习。现在的养老机构就像疗养院,而不是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机构,是由于过时的思维,没有针对他们设计相应的服务。
还有一个判断,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的家人,我记得很清楚,当他们退休的时候,退休的那一天对他们来讲好象骤然变老的状态。好像被别人暗示你是一个老年人,但是和老龄化相关联的失能和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不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老不老,一个是你心老没老,再一个不同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决定了你是不是真正面临所谓的失能状况。老年人能力和健康需求状况是随机产生,是根据你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经历过的事紧密相关的。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少时去浪费自己的健康,一定会在中年和老年让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家里有一个实验室,家里有一个93岁的女性老年人,有一个95岁的男性老年人,这就是我们的实验室,我从他们那里了解这样一个状况。他们有截然相反的状况,男性老年人后来确确实实照顾不上,护工给他喂饭,前一段他得了肺炎,原因是自己的吞咽能力有问题,把吃的饭吸到气管里,最后造成肺炎。为什么吞咽有问题呢?拿镜子一看,在咽部有凹槽,可以看到吃饭的残渣和药片,是由于喂饭,失去吞咽能力。我们家里的女性老年人从来都坚持自己吃饭,因此从来没有这种情况。虽然吃顿饭得给她热两到三遍,但是她反而感觉自己还挺能干。而那位男性老年人渐渐变得很木讷,渐渐开始不关注身边的社会。举这个例子就意味着独立对一个人的内心非常重要,不是我们替代他就帮他解决问题。
同样我们也会看到,随着正确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人口老龄化是非常重要的机遇也是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机遇。别的不说,比如说社会上有一个概念,老年人可能是包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或者自己想一想,真正每个人拥有财富,甚至可以掌控引领财富的时间恰恰是中年之后。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把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挥出来,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而这样一件事在旁边的日本已经被激发出来,他们在2000年的时候,建立了长期照顾保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把大家手中的财富和资源能够有效放到一起,抱团取暖,推动一个新的养老服务业或者老龄产业的生成。他们不仅是一个最早老龄人口占到三分之一的严重高龄化的国家,而且他们确确实实发展了一个非常体贴而且非常精细的老龄产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所以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有不同的答案,这就是积极看待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怎么看?在去年市委全会上我们专门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建议,第一次在建议说明当中列举十方面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一次成为其中一个说明的问题。一个核心的要义是抓住重要的机遇期、窗口期。此居家养老非彼居家养老。很多老年人会跟我调侃,居家养老,就是天天居家,你不管我了。实际上居家恰恰区别于原来的家族养老。要说在家里养老,可以说家族养老或者靠家庭养老,这部分依然是我们的基础,也是居家养老的基础。但是现在一个家庭就2.45个人,更多是依靠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支撑居家养老,这实际上是我们最重要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面的居家包括社区在内,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我们也有一些人说“9064”,90%在居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在机构养老。他说我穷呀,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这次千龙网给大家一个问卷,也是这样问,你是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我想澄清一个问题,无论居家还是社区还是机构,不是你选择的,是每个人基本上必经的三个阶段。现在的方向是希望你把绝大部分时间更多是在居家环境中,你的床边上就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养老服务。但是当你床边的服务不能解决你的失能,机构养老就是最后阶段当中需要的内容。所以跟贫贱富贵没有直接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必经三个阶段。在同样的时间节点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个过程。
北京真正住在养老机构的人不过1%,即使今后逐渐到2%、3%,绝大部分的时间实际上还是在居家养老中。所以居家养老不是选择的问题,是自然的过程,跟穷富没有关系。不同的人当他需求的时候都给大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的内容。
这些年通过实践发现一个问题,养老服务这个事家庭担不起,子女精力有限,很难多帮父母一把。再一个说能力,养老是专业的事,还是以我为例。我永远忘不了当时伺候我妈的一幕,她因为脑卒中,要喂药,当时不太懂,那种状态下喂药怎么喂。因此喂的药以她当时那种状况没有真正吞咽,喂完以后还是留在口腔当中,药的效果没有实现。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年人吃饭,护理员不在,家属说我来喂他饭,结果稍微一喂饭老人就呛着,因此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专业。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我们专业的护理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跟他们护理的对象建立沟通的关系,有一个像霍金一样的老年人,类似有点渐冻症,大夫判断只能活三个月,但是他活了三年多,还写了一万多字的散文。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说,专业是养老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老年人容易摔跤,是因为脑部的疾病造成肌肉没有力量,在行走过程中随时都因为脚的问题会带来自己的磕绊。如果做一个塑料的垫板放在脚跟,就可以减少摔倒。这是专业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专业的知识,家庭缺少专业的能力做不到,政府包不起。这些年也在跟大家不断沟通,政府到底应该做一些什么,政府确实愿意为老百姓做事,但是有的时候把手伸长了,把应该家庭做的事走进去了,政府也不可能包起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养老问题。很多企业很早就进入养老服务,但是他们做着做着就抽身而去,或者硬撑着,最后从营运模式上,营运成本上很难承受。所以一定是家庭、企业、社会和政府所有的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解决养老问题。
养老服务既有通行的规律,也有适应地域需求中必然的特点,所以要借鉴与创新并举。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10%的地域积攒将近90%的城市人口,90%的农村地区才有10%的农村人口,这两个反差很大的人群群体就需要我们构建相应不同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北京来讲,人口的收入反差又很大,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群体需求,怎么样来满足他们,这需要有我们自身体系的建立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大家看各种问题的时候,由于自己所处的角度和自己对这件事情了解的程度,和自己实实在在对他的思考深度的不同,因此我们往往对养老的发生、吐槽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体表述,源自具体感受,言之有理,也失之偏颇。
这是我们跟大家沟通和日常判断中会碰到的情况,比如说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就有一些声音出来了,说不用再建养老机构了。我给大家提供一组数字,当一个人进入失能期的时候,如果在养老机构里平均继续存活的时间是44个月,在家里存活多长呢?是27个月。在机构平均比在家里能多有三分之一的寿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养老机构里效率要高一些。
养老机构一定是针对失能老年人提供的,这个阶段的效率比在家里高很多。而且在家里还面临着很多需要协调的人事关系,专业的护理问题。比如亲情的关爱,刚才说的孤寂,很多老年人在失能后半段,由于多存慢性病共存和疼痛问题,需要很多在精神上进行抚慰。在养老机构里有专业的团队提供相应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上的抚慰或者心理干预,这个事情在家里很难做到。很多家政服务员不可能具备这种知识,这也是经常换家政服务员的原因。
欢迎注册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