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完成以原子能技术、ICT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如钢铁、纺织这类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日本和欧洲转移。
之所以选择日本和欧洲,一方面是出于抗衡以中苏联盟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在美方盟友中就只有日本和欧洲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工业这种东西,技术和规模越往上面走,对基础设施配套就越严苛。
将工业原材料加工成专用机产品和终端成品所使用的材料级产品,需要完善的重工业和化工业。比如由火石、钢轮、液化丁烷、塑料壳几个零部件组成的打火机,涉及到钢铁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的协作;
工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专业级人才,这需要当地的教育设施和技能培训基地。
另一方面对水电资源的需求,依赖当地完善的发电供水设施,为什么全球芯片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尤其是这些年三星、台积电等代工巨头纷纷在中国建厂?就是因为半导体生产吃电量大,而由特高压输电技术构成的中国电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在大功耗的前停下保证长时间稳定输出的电网。
产品生产完成后到出口到世界市场的阶段,又需要铁路、公路、水运、港口等一系列物流配套。
以日本为例,在1955年~1957年被喻为神武景气的31个月时间里,日本政府通过电力五年计划,修建了一批以炼油工业为核心的重化工业,这才使得其在六十年代能够接收由美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70年代前后,日本和欧洲在美国的扶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进入技术密集型梯度,由此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以出口加工型产业。这一时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成为了领世界经济为之侧目的亚洲四小龙。
这里重点介绍下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