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选区划分等有较大政治操作空间的问题,投票-计票系统是事关选举公正性的关键环节,也被认为是党派色彩最少的纯技术领域,因此通常具有较高的公信力。然而,广泛的政治介入导致本次大选投票-计票系统被认为存在人为操纵的嫌疑,美国选举制度的整体信用也因之遭受了严重打击。
事实上,本次美国大选进一步颠覆了外界对于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一些基础性认知。成熟、稳定、具有高度韧性的美国社会形象在大选的折射下显现出了明显的裂隙,民主“灯塔”的招牌正在褪去其“光彩”。
一方面,美国的政治极化已经从政治精英蔓延至社会公众。两党精英的政治极化已经被大量实证研究所证明。然而,对于社会公众是否也存在极化倾向,学界讨论尚无共识。既有研究认为,在美国社会中占据主流的是大量的中间派温和选民。因此两党政治精英基于赢得社会多数选民支持的需要,其政策导向会相应地向中间立场靠拢,不至于过分激进。
然而四年前的大选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界开始调整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本次大选中,选民投票热情空前高涨,两位候选人获得了美国大选史上排名前两位的普选票数。尽管两位候选人的内外政策大相径庭,但双方的普选得票数差距却并不悬殊。
这一现象显示政治极化已经不再是美国精英的专属,公众中也出现了明显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典型性极化特征。公众的政治极化固然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而选举政治的推波助澜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选举过程中,竞选双方频繁的“污名化”和“小动作”导致所有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政策主张的合理性与可信度也因此大打折扣。以胜选为目标的政治人物必须善于察觉和捕获社会中的趋势性变化,也善于有意识地出台更能吸引各自目标选民的政策主张,从而驱策已有立场分化趋向的公众进一步向极端化方向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