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以色列媒体故意放出消息说密会内容是讨论沙以建交和空袭伊朗,事后以色列军队还煞有介事地升级了戒备水平,哪想这些都是烟雾弹,最后竟是伊朗核武研发总负责人被定点清除。
而事件幕后原因,美国民主党人士以及美伊媒体认为,是特朗普为了保住自己退出核协议、对伊朗极限施压的外交遗产,在下台前给拜登重返伊核协议企图制造困难,甚至企图引诱伊朗发动地区战争,为拒绝移交权力制造借口。
当年主推伊核协议的奥巴马政府外交团队成员气急败坏,前助理国务卿本-罗德斯谴责暗杀行动令人发指,旨在破坏拜登政府与伊朗和谈的氛围,前中情局长布伦南更直接“恳求”伊朗政府不要贸然发动报复,耐心等拜登政府上台再说。
面对事件,伊朗当局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如果严厉报复美国,比如往以色列或驻伊拉克美军基地射导弹啥的,不仅师出无名(跟美军公然袭击苏莱曼尼不同,暗杀事件至今没有落下任何把柄),还会给特朗普送上大礼;
要是不报复,说不好美以会得寸进尺,进一步挑衅危害伊朗利益,毕竟特朗普离下台还50多天,能干的事还很多;
伊朗想通过平时扶植的各路什叶派或极端组织武装打代理人战争,不料代理人们全是平日拿钱关键时刻不干事的怂货,这不,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真主党都先后发表声明,支持伊朗核权利,谴责犹太复国主义卑劣行径,但报复的事还是谦让给伊朗亲自动手;
剩下的手段就只有搞对等暗杀爆炸,可伊朗特工最近几年水平下降败多成少。
就在核科学家遇害当天,伊朗一个驻欧洲的外交官因去年企图定点爆破巴黎伊朗反对派据点未遂,人赃俱获,被判20年徒刑。
核科学家遇害前一天,三名袭击以色列驻泰国大使未遂的伊朗人(其中一人还不慎炸断了自己的双腿)在被泰国政府关押八年后释放,换回了一名被伊朗政府扣押两年多的澳大利亚女学者。
也许是掂量着自己硬扛美国会吃亏,或是对特朗普的仇恨过深(就是不给特朗普开战借口),在几位革命卫队高官虚张声势地叫嚣“严厉报复”(年初苏莱曼尼遇刺后用的也是这词,严厉报复的结果是没死一个美国兵)后,鲁哈尼政府还是听了奥巴马团队的劝,忍了。官员评价事件的口风也渐渐变成了“敌人灭亡前最后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