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中国民众并没有特别关注以上三个事件,但却成为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观察中国外交走向的风向标,认为中国正在改变强势对外(西方)形象,进而缓和与美国及至西方国家关系。
过去一段时间里,面对美国的打压和西方国家的责难,中国大多采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策略,被西方贴上“战狼外交“标签。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掉进了美国鹰派的“对抗性陷阱“,在西方产生了负面印象,引发西方围攻。
针对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两国社交媒体上出现愈来愈激进的声音,不少学者发声,呼吁回归“韬光养晦”的政策,避免正面对抗。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原党委书记袁南生9月末撰文批评“战狼”文化。他表示,中国国内已“常常感觉到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涌动”。因为打着“爱国”的旗号,它们“容易挑动民意、煽动民意和裹挟民意”,在这种情况下,民意容易绑架外交。他指出,“‘战狼精神’同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如果裹挟了民意,则后果堪忧……受此影响,对外交往中对抗就更容易代替对话,中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
中方高层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改变策略。以上举动、尤其是后两个举动似乎有当年“乒乓外交“的影子,当年中美两国就是”小球带动大球”,破冰了双边关系。
在美国大选投票日临近之际,中方低调报道美国大选,也开始管控社交媒体的民族主义情绪,避免激化双方矛盾。有专家如是说:“这种调整是一种放缓,是最高层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体现。”
这是智慧之举。
应当避免四面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