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取代5G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它真的会成为5G的威胁吗?
首先,先说卫星覆盖。
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设80万个5G基站,对于全国覆盖还远远不够,理想情况应该建设1000万座以上。
很多人被1万多颗星链卫星的数量吓到了,这其实是误解。1万很多吗?一颗星链卫星的带宽是20Gbps,而5G基站的带宽是15Gbps,两者相差不大。区区1万多颗卫星,能提供的连接密度和通量密度,跟地面基站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连覆盖中国服务都没戏,又谈何服务全世界?
其次,连接设备受限。
星链卫星使用的是通信卫星常规的ka和ku波段,跟手机频率不匹配。马斯克的互联网卫星使用的是Ka和Ku波段,在20GHz左右。而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使用的Wi-Fi频段分别是2.4GHz和5GHz。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卫星手机或者要使用转发器。
再次,多数星链卫星的高度是1150公里,信号从地面发出到再返回差不多2300公里,仅光速时延就高达7毫秒,这还没算信号落地的处理时间,这么高的时延完全满足不了1毫秒的5G端口时延指标,无法应用于无人驾驶、远程手术、工业互联网等,也就无法满足5G产业升级的要求。
去年国际电信联盟已经确立了6G的三大使用场景,跟星链计划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现在建设中的5G和正在研究规划的6G,都是以地面基站为基础的,“星链计划”这样的卫星系统只能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有益补充,而绝不可能颠覆和替代前者,这是通信界的共识。
采用星链项目这样的技术,是由美国特定国情决定的——人口密度低,基站间平均距离远。铺设同样长度的光缆,在美国和在中国能够连接基站的数量级可能都不相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铺设光纤投入产出比太低,于是,互联网连接技术应运而生。
换言之,星链的主要目标市场是美国,目的是用来解决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的互联网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