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访问

下载APP

关闭

美国对华230年阴谋浮出水面!今年恐出大事

作者:
2020-08-20 09:07:48

在比英国商人更为热情纯粹的商业作风下,“花旗公司”贩售的人参、毛皮、羽纱等各类商品,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

对此,汉军正黄旗出身,时任广州将军的存泰就曾评价称:

花旗商舶入港,其行敦厚,可为众率

2、精英的“滤镜”:美丽之国

误会总是会消除的,特别是一些“浅显”的误会。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睁眼看世界”,曾一度被我们误解为“英国公司”的美国,也终于在我们的认知中回归到了其国家的本来面貌。

——在欧洲殖民主义咄咄逼人的映衬下,相较中仿佛真的“其行敦厚”的美国,获得了一个相当美好的中国称呼:

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大美国”。

当然,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政体学习榜样的中国人,再次将美国的“美”,推向了新的历史高潮。

以“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先生为例。

——在1947年的北大的开学典礼致词中,这位凭借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而留美归来的“大师”,面对台下的万千学子深情感慨道:“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不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种曾几乎贯穿了整个民国上流社会的“美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认知,在中美两国迥异的政治选择下,走向了极端的衰微。

然而,“衰微”并不意味“消亡”。

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间从经贸关系到社会人文交往的全面展开,曾一度在中国部分精英群体中被视为禁忌的话题,随着大政治气候的转变和需要,走向了全面的复燃。

——在强烈的物质冲击和意识形态剧变的偏斜裹挟下,一如世纪之初的美国印象,在彼时众多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口中诞生了。

3、“滤镜”后的面目:还原真实的美国

不可否认,世纪之初的赞颂也好、世纪之末的艳羡也罢,中国文化精英在短短百年间对美国评价的两次重叠,其实并非“空穴来风”。

原因很简单:

无论是20世纪初还是20世纪末,当两次深入的中美接触发生时,中国恰好处于相对的历史低点,而美国,则恰好处于绝对的历史高点。

站在1949年之前的民国视角来看。

自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第一次搭建起了中美两国的交流之后,美国,这个真正意义上的“民国政体之师”,不仅在整个晚清列强肆意瓜分的时候,从未对中国提出过任何领土索求,甚至在巴黎和会上面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其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更是在实质上声援了中国的领土诉求!

当然,流传之中的美国“善意”不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