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张家栋的说法,洞朗事件后,印度方面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对我军的“顾虑”逐渐减少——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让印度在这次的冲突中,数次主动越过实控线,然后主动攻击我方人员。或许在他们眼里,已经看出了我们的底线和“怯弱”,认为我们不过如此。即使主动越线,主动攻击我方人员,我们也许也只会像洞朗那次那样,继续对峙和推搡。
只是,印度没有想到的是,洞朗事件后,我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对印态度和政策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反思。而在这次冲突中,我军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按照印媒的说法,这次冲突的士兵,不再是平时熟悉的“好沟通”的边防士兵,而是从内地调集过去的新面孔。
这些士兵,属于平时准备与强敌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集团军。或许在他们眼里,是坚决斗争的态度,是对胜利、荣誉的渴望。于是,面对印军的挑衅,他们以顽强的作风,以优势的兵力,给予了印军严厉的打击。
不过,虽然在这次冲突中,我方以绝对的优势碾压了印军,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冲突还是发生了,而且造成了(印军的)一些伤亡,然后就是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对峙——这似乎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在上次的洞朗事件中,印军受到了深刻的教训,对我军心有畏惧,这次也许就不会这么嚣张,后续的冲突也许就不会发生。实际上,在上次的洞朗事件时,我就曾说,如果前期我们表现得更强硬一些,直接将印军俘虏或者驱逐出去,也许就不需要后面(重装部队)的大规模调兵和对峙了。
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比如我方当时对印度重视不够,准备不足,在当地的基础建设、兵力都不足。不过,当时我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学习俄罗斯施行了多次的“闪击部署”的方式,利用直升机、运输机,在几昼夜的时间里,进行大规模的快速调兵——只需轻装就可以了,在洞朗地区形成暂时的局部兵力优势,然后将印军驱逐出去。
这样即使后面再有重装部队的调动和对峙,也已经是“双方各自在自己境内”的对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