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挥我国产业链和市场优势
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全可以为中国本土企业和工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市场空间。但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不能自发带来中国企业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中国企业和工业还要在技术创新上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并敢于在自主创新上大胆投资,才有能力利用中国的市场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各级政府也要增强促进经济自主发展的意志和能力,在关税保护、政府采购、产业补贴等产业政策上创造有助于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支持、鼓励、鞭策中国本土企业的能力成长。中国本土企业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带动配套企业和相关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并带来大量高质量就业,从而提高国民整体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这样一来就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提高国内市场容纳能力,还需要其他战略性举措。面对疫情的冲击,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和发展措施,除了要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之外,从中长期来说,更应着眼于提高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我国目前还有5.5亿乡村常住人口、2.9亿农民工,他们中的大多数尚难挤入中产阶层之列。即便是城市中4亿多中产阶层,其消费能力也被购房支出、教育支出等严重挤压。提振内需,一方面要通过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能力,在工业体系的内部循环之外,建立起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更大、更畅通的经济循环。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尤其要向基层、农村、中下阶层、中小城市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广大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些财政投入本身就是内需,并且在其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后,老百姓才敢大胆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而且政府对教育和卫生等民生事业加大投资,可大幅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撑。广大民众的生活、养小、送老、看病、住房获得最基本的保障,民心的凝聚力就强,即便因经济危机而发生大规模的失业和收入下降,社会也会保持安定有序。
在进口高科技产品和元器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以及国内市场容纳能力逐步提高后,我国便可以更加自信、从容地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就不惧美国再搞什么贸易战和“脱钩”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