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路在何方?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内顾倾向不断抬头,新冠肺炎疫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郑永年表示,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手中。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但过去40多年中,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不断萎缩,占比从二战后的七成,跌至如今的不到五成。中产社会开始变成富豪社会,但国家既没有得到就业也没有得到税收。这种经济和社会分离的状况也让各国反思,全球化的方式需要调整。在这种全球化的调整过程中,将会伴随着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调整。
全球供应链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郑永年指出,疫情之后,各国认识到“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至少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城市。目前很多国家对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已经开始了。
在本轮全球化当中,中国是集纳产业链最多的国家,郑永年表示,这种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安排和重新规划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去中国化”。
美国行政当局企图鼓励美企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能不能真执行下去,企业和资本是否会放弃中国市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苹果,如果要把所有制造环节搬回美国,成本将非常高昂,企业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为此买单?
郑永年认为,对美国来说,与中国全面脱钩是很困难的,这对美国经济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东亚产业链的枢纽,与中国脱钩的同时,还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的重组,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整个美国都想跟中国脱钩。美国企业是从本轮国际劳动分工当中获利最大的。硬性与中国脱钩实际上是违背资本的逻辑的。从历史来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执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从来没有放弃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郑永年说,难以想象美国资本如今会愿意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欧洲国家更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了,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甚至扩大开放,有钱赚,资本自然会过来。
(责编:金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