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长崎,在距离原爆点约500米处的常规防空洞内,有些幸存者甚至毫发未损。而对于现代大厦地下停车场来说,即便在核打击来临时,防爆门未能及时闭合,地表建筑的严重受损,避难者也可能安然无恙。换言之,防爆门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开放、但内部空间巨大的地下人防设施的防御效果较小型封闭避难所而言反而更好。
日本长崎,许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撑过了核弹“大胖子”的打击。哪怕地表建筑被火风暴或冲击波抹去,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设施仍基本完好无损。有个家用防空设施距原爆点仅90米,但实质上并未在核爆中受损。日方统计数据认为,这一幸存的家用防空设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压。(65磅每平方英寸,约合0.45兆帕,大概是四个半标准大气压)
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期极度缺乏钢材,因此民用设施大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原料。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脆弱的木质结构却也能在核爆炸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中幸免于难。这种简易防空设施顶部盖有90厘米的覆土。狭小的防空洞与3英尺厚的覆土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穹架结构,防空洞呈弧形。足够厚的覆土极大得削弱了来自空中的冲击波,进而保护力覆土下的木质结构防空洞。这种穹架构造直到1957年才引起美方的重视,继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美方将其称为Expedient Small-Pole Shelter。测试发现这种穹架结构平均能承受53psi的压力。而其内压力的增速也非常缓慢,避难所外的高压甚至不会对避难者的耳膜造成损伤。一个家庭可在几天即可完成对上述简易避难设施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