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民间学者(贤良与文学)如司马迁般,也是在老百姓的生计上考量,批判国家的干预行为,痛斥政策导致民不聊生,言语中或多或少地倾向反干预主义。他们追忆文帝的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减少管制以及干预行为,反对官营工商业,提倡国家应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强调不应与民争利, 以此讥讽当朝的干预主义。
汉武帝刘彻 ,前141—前87年在位
盐铁会议之前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长期积极用兵四夷,好大喜功,泰山封禅又虚耗了一大笔经费,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支,为了满足他无穷无尽的欲望,故不得不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增加收入,内容大抵如下:
新经济政策推出以来,民多疾苦,百姓对盐、铁、酒专卖感到厌恶。政府一改汉初容许民间自由买卖的做法,改为“民制官卖”的经营模式,其时人民被迫使用政府提供的制盐工具,盐由政府收购、运输及出售,而私铸铁器煮盐的人则会受到严刑惩罚。此外,铁器全由政府垄断,由采矿、冶炼、制作到销售,都由官员一手包办,中央由财政大臣(大司农)直接统领,地方则设置盐官、铁官,再于无矿山的县内设小铁官,由上而下管理全国盐铁事务。盐铁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弹性极低,官营以后,供应减少势必使价格上升,这等于增加了间接税收,直接加重人民的负担。
当时人民对平准、均输、告缗等政策多有不满,政府希望多听他们的意见,以作检讨。年仅十四岁的汉昭帝下旨,召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征询他们的意见。是次会议实由大将军霍光在背后推动,命丞相田千秋主持“经济会议”,由贤良、文学为一方,“对决”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组成的政府代表团,重点讨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也旁及国家的发展方向、用兵匈奴的合理性、王道与霸道的取舍、礼治与法治的高下,以及古今人物评价等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