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汇率定价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要点在于相对物价水平和跨国资金流向,而且是在诸多假设条件下的理想状态的汇率决定。现实中从相对物价变动来看,其与一国汇率之间的关系并非严格一致。201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通胀明显攀升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压力。而今年第一季度可以基本确认是年内CPI的高点。参考2003年 “非典”时期的经验,疫情对后续CPI或有下拉作用。因此,物价波动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负面影响至少不会进一步扩大。
从中美利差角度来看,首先要强调的是,利率平价理论是对期汇市场升水/贴水的决定理论(汇率远期与即期的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高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低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而并不意味着两国汇率严格由利差决定。2015年“8·11”汇改之后,英国脱欧、国内金融监管、美国通胀预期及中美经贸博弈,依次成为导致两者关系背离的因素(见图1)。考察以国债和高等级信用债衡量的中美利差,可见当前中国无风险利率的利差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而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差保护相对较弱,体现国际资本对中国仍要求较高的信用溢价。但两者均未指向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当然,不管何种定价理论,汇率定价的根本是对一国资产的信心。如前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暂时性的,从而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就会比较有限。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只出现较为有限的抬升,北向资金流入规模加大,就体现出国际资本仍然保有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第一季度国际收支存在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