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相对后发达的模仿国来说,学习一项美国研发出来的新科技,却意味着一种新的要素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边际生产律递减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战以后,欧洲、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都积极向美国派留学生,学习美国的科技,带回本国,使得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但在全球消费容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越发展,其实就意味着美国产品、服务的外部市场越萎缩。仅以汽车产业为例,本来汽车产业是美国具有优势的产业,但在70、8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却让美国汽车产业遭遇了灭顶之灾,汽车城底特律数十万人失业。而日本汽车产业其实并没有核心技术,都是学的美国的技术甚至生产模式,但因为日本是后发赶超国家,工人工资低,其他要素成本也低,所以即使日本汽车质量并不比美国高,但远低于美国汽车的价格,也使得美国汽车遭遇日本汽车竞争时,毫无反抗之力。然而美国受到的冲击,远不止汽车一个领域,还包括家电、电子、化工、冶金……,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都面临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所以,对于美国实体产业而言,如果想在国内继续呆着,肯定不能增加工人工资,那无疑是自杀。
日本、欧洲、中国轮翻竞争让美国难以招架
第三,快速的资本替代劳动力。不增加工资,又不移出国外,美国的实体产业有没有可能活下来呢?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要用那么多工资高,但效率提升空间有限的工人,但同时又保持甚至扩大产能。通过增加工厂里自动化智能机械的数量,建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做法,从技术上来说,叫智能制造,从经济理论上来说,叫资本替代劳动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矿业领域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加,便引发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此后这种资本替代,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3],到70年代美国工厂基本丧失了增加雇员的动力,相反,充满了裁员,以机器换劳动力的冲动。所以,美国工人想加工资,那么资本家给他的答复很有可能是:对不起,你被解雇了,你的岗位我们刚换上一台自动切削机器,不需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