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边际生产率递减。即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的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总产出增量会持续下降[2]。举个简单例子,在华盛顿和纽约之间修第一条联接公路,对促进两地交流和生产能力提升的效果会非常明显,但修第二条、第三条……,促进两地发展的效果就会不断下降。到上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老大的美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真的把经济领域能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相当不错的程度,以致于再往某个领域投入,边际生产率提升的效果都不那么明显了。例如铁路,美国在1916年就已经有40万公里,中国现在也才14万公里不到,所以修铁路带动经济发展基本上不可能;再如高速公路,1970年代美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88000多公里,我国到上世纪80年代底才开始建高速公路,得到2010年以后才达到这8万多公里。所以,美国到1970年代,就已经遭遇最强有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效应狙杀,基本上国内建什么效益都不那么高了。当生产效益无法提升,工资当然也就无法实质性提高。
边际生产力曲线图是下行的(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二,强烈的外部竞争。美国在二战以后,替代欧洲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许多新的科技都是从美国的实验室里搞出来,然后走向生产领域的。但是,科技创新引领者,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们研发一项新科技成本很高,但是竞争对手模仿、学习一项新科技,成本却很低。而且,对于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美国来说,他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带来的产出,也受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影响最大,即增加一项新科技,能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正面促进作用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