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美国对华政策:利益大于一切
一个相对繁荣富足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个思路从二战前一直延续到2012年。
回顾二战历史,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美国政府采取了所谓“中立”的立场和“不干涉”政策,没有对中国的抗战提供必需的援助,对于日本蓄谋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美国国务卿林尔要中日双方都保持“友好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为了对日本施加压力,罗斯福发表了“隔离演说”,不指名地抨击了日本的侵略政策。他指出:“世界上无法无天的流行症看来确实在蔓延中,在生理上的流行症开始蔓延时,社会就会认可并参与把病人隔离起来,以保障社会健康和防止疾病传染。”美国国务院发表正式声明支持罗斯福的演说,指责“日本在中国的行为是不符合国际关系准则的”。
日本占领武汉、广州和声称“建设东亚新秩序”以后,美国与日本的矛盾加剧。1938年12月,美国政府首次宣布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借款,中国以桐油偿还。此后,又先后达成华锡借款2000万美元、钨砂借款2500万美元、金属借款5000万美元、平准基金借款5000万美元等援助款项。但这些借款,只采取商业交易形式,不能在美国直接购买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