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技术扩散—攻击能力竞争力提升—重大战略危机—谈判”的这种传统的核战略稳定路径显然是不适用且需要避免的。依托于物理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行为体与其发生的相互关系,这些形成了网络空间的基本构架。网络空间的核心,即信息通讯技术、本质上是与核战略武器大不相同的。
因此,对于网络空间中的战略稳定的探讨需要“以史为镜”,跳出冷战时期核战略稳定的逻辑困境,并厘清在网络空间中维持战略稳定所包含的宽领域、高技术、非对称、非传统的内在特性。
基于工具理性的战略威慑:美国政府对于网络空间中战略稳定的认知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国、当今网络通讯前沿尖端技术的领导国、以及冷战之后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集众多身份于一身,在网络空间中占据绝对的技术与话语优势。
而在网络空间中的对于安全问题的关切,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确保美国在遭受苏联的初次核打击之后能够保持国内军事信息的沟通,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报复打击。
网络空间中战略稳定的概念的本身由于网络安全技术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行为体对其的认知差异而变得难以界定。前美国中央情报局(FBI)局长迈克尔·海登将军曾说:“没有什么像(网络安全)一样重要且经常被提及,但是关于其定义却又不那么清晰明了……我(和我的同事)出席在华盛顿的一个小型组会……但是却无法对下一步行动进行决断,因为对于我们所采取的任何行动的长期的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后果都没有一个清晰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