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思维方式上,美国和中国多年来始终难以苟同,所以在很多方面很难兼容。美国人倾向于清晰界定自己的领地和目标,一旦明确区分和确认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对手和敌人,就会不依不饶,针锋相对。战略思维的差异决定战略行为的迥异。“基于罗辑思维、类属思维和外化思维,美国提出以本国更卓越为立论基础的例外论,始终要求别国跟着走”。因此,美国例外论则要求他国跟风和效仿,去异求同,意欲让他国和美国保持一致,实现同质化。机械思维难以让美国容忍矛盾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美国不惜付诸武力,实施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相反地,中国思维模式通常是相对和辩证的有机思维,在处理对外或者涉外问题或者事件时,则通常倾向于求同存异,甚至委曲求全,惯于从角色互动中寻求界定。正如王毅外长在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演讲中所说,“中国会以中国人的方式,以东方人的思维,更加和谐和包容的态度与其它国家交往。中美之间,如果能建立战略互信;消除战略疑虑,加强战略合作,那么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话协商找到解决办法”。
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纷争,有统一也有对立。从对弈逻辑理论看,之所以二者间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是因为两国战略思维的相容性是“变动不居的”。“两种因素和力量的消长将决定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这可能便是中美两国一直以来竞技和抗衡的理论基础,也可能是不少专家学者谨慎乐观甚至提出中美脱钩,或者西方智库所谓的阵营对立,重陷如美苏战略对峙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委之一。今天,单从两个大国之间作为比较局部或者表象的贸易战来看,要想旗开得胜并且一路高歌,至少目前看来恐难定论,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只能算是一厢情愿而已。X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