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的香港,延续着殖民地时代的社会、经济政策。在发展水平相若的地区均已迈向福利社会的时代,仍然延续着资本主义阶段的自由放任理念,着重保守经济社会竞争的结果,而对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殊少着力。
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已经成为共识。如果一个社会房价持续高企,尤其会导致青年群体整体对未来失去信心——我奋斗一生也买不起哪怕80平米的房子,于是不断抱怨,最终沦为废青。
香港暴露出的这点,国内大城市也务必要借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香港社会政策和法律中体现的理念,仍然是“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她)们品格上有问题”。在香港的法律中,“不存在所谓福利权”。1993年才开始建立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被设计得带有“惩罚性”,其保障范围和幅度被设置得尽可能小,目的是“尽可能令人难受”。在香港,这些为数不少的穷人,目前也很容易被“反建制”势力所利用,而将满腔的怨气投向特别行政区政府和中国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