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该工厂还将为美国创造近1.3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美国将这一计划视为重振制造业的发力点,甚至还给予了建厂计划近40亿美元的税务优惠。
然而,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鸿海却有意无意地释放了不少"改变"的信号:一是鸿海曾考虑将建厂计划改为设立科技中心,如此一来,所需投资额就会减少,但岗位数量也将随之减少;二是这一次的岗位转移。
不难看出,虽然鸿海改建科技中心的想法未能通过美国这一关,但美国曾痛批将美国就业岗位转至其他国家的企业,如今鸿海的第二次尝试,无疑又戳中了美国的敏感神经。
不过,鸿海的"退缩"并非没有原因。即使撇开美国高昂的劳动成本不谈,在美建厂的计划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早已将低端的电子制造环节外包给了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提供完整的产业链资源。
"能造顶级计算机的苹果,却造不出一颗螺丝钉。"既是戏谑,也是美国必须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