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府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战略决心。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认为中国正深受其害,并迫切希望结束贸易战。但是,中国领导层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放缓,根本无需放弃其长期战略。虽然一项着眼于双边贸易的表面协议,似乎即将达成,但两大经济体之间根本基础的巨大差异清楚地显示,占上风的究竟是谁。
的确,中国经济在过去几个月里明显走弱,但这并非源自于美国自以为得逞的关税战略,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求仁得仁的结果。中国经济下行始于一场去杠杆化行动,旨在消除债务密集型经济增长日益增加的风险。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已采取积极行动,以避免染上可怕的“日本症候群”(Japan syndrome),其症状不仅包括债务过剩,还有大量僵尸企业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力挑战。
大体而言,正是由于这一行动,中国信贷增长从2016年初的约16%,放缓至2018年末的10.5%左右。这给中国一度非常强大的投资引擎造成显著影响,而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中国投资的增长幅度已从2013年底的20%,降至2018年末的约6%。
与此同时,美国关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虽然中国在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的对美出口同比下降约3%,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却持续扩张,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继续保持韧性。由于要赶在农历新年假期和美国关税进一步增加之前出货,预支了一部分的出口增长,所以中国出口预计会出现一些回落。虽然这可能会淡化短期前景,但很难将过去几个月的经济放缓归咎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