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艺术家罗浪先生逝世 曾创作《哀乐》

论坛出处:西陆网
作者:
时间 :2015-07-14

死亡,是人类情感上的敏感点。哀乐,总是与死亡结伴而来。人们在回避死亡的同时,也疏远着哀乐。但是,当噩耗降临的时候,人们又最需要它,因为没有哪一种声音能像它那样将人们心中淤结的哀痛诠释得淋漓尽致。

哀乐,中国人妇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乐。

哀乐,中国人最易听懂却难以卒听的音乐。

当人们渐渐开始正视死亡时,便自然会注目到哀乐。

作为中国听《哀乐》最多的人,当年77岁的老音乐人罗浪说:“这一次军乐团在小平同志追悼会上的演奏,是我听到最好的一次。”

当《哀乐》突然降临的时候,一般人的反应只是承受,谁会去留意一次与另一次的差异但作为《哀乐》催生者的罗浪,却无法不去留意到这一点。据说,最优秀的指挥家能够听到整个乐队的呼吸和心跳。在走下指挥台40年之后,罗浪仍清晰地感受到了新一代军乐队员们的心境。或许,对《哀乐》的演奏而言,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当那沉郁悲怆的第一个音符流泻而出的时候,那数百名乐手心中淤结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悲痛。

对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演奏,罗浪最为满意的一点就是乐队对此时此地此情的感受和把握,认为达到了他理想中的效果。此前,由于军乐团多年未进行过如此的现场演奏,军乐团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专门把电话打到罗浪家里,就《哀乐》的诞生背景及艺术把握问题进行咨询,罗浪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和指导。

回顾《哀乐》的形成历史,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哀乐》已与数十年前的民间唢呐调面貌迥异。尽管罗浪一直回避用“创作”这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艺术劳动,但这支曲子的确凝结着他无尽的心血。改变记谱法,由原来较快的2/4节奏改为舒缓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变奏为如今的三段式结构;采用短调和声,由原来的大齐奏配器形成标准的大军乐队谱;尤其是曲中陡转临时大调的艺术处理,在哀悼乐曲的编创中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开辟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

然而,罗浪的名字却一直被遮掩于“民间音乐”这一概念以及人们对《哀乐》本能的感情疏远之下。也许《哀乐》永远不会登上畅销音乐排行榜,但国内出版《哀乐》磁带的单位绝不会仅一两家。有位老朋友曾给罗浪打电话开玩笑:“这几天你可发财了”罗浪听罢朗然一笑:“天地良心,对《哀乐》我是两袖清风”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揭秘UFO隐形技术:印度科学家的突破

经典图片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