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石雕西游记现山西深山 疑似西游记发源地

论坛出处:西陆网
作者:
时间 :2015-05-08

再仔细观察两匹白龙马,造型却不相同:猴行者身后的白龙马,背上只有马鞍及马镫,四蹄落地,在低头悠闲吃草;而八戒身后的白龙马俯首遥拜,身披鞯褥,前左蹄高抬,扬蹄行走,似为三藏坐骑。

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石刻中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

这座摩崖石刻创作于何时?在水月观音的佛台的正中,记者看到一行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题记中的时间落款,恰巧与“老师洞”前的元代的《重修老师洞记》相吻合,这说明,这尊摩崖石刻造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晋城多处地名与《西游记》有关

“大云院西游记石刻造像的发现,是首次在晋城以石刻的形式描写了唐僧取经的故事。”5月6日上午,晋城市考古专家、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裴池善告诉记者:“由于其产生时间为元代,而《西游记》成书在明代,据此推断,晋城乃至上党地区,应为西游记故事重要的发源地。”

裴池善觉得,这座摩崖石刻的发现说明,西游记故事当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后来被作者收录到一起创作小说《西游记》。

裴 池善查阅资料得知,《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流传至今的最早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 恩逝世仅十多年,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西游记》成书前,有关西游记的版本已经很多。“也就是说,吴承恩的《西游 记》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后创作出来的。”裴池善说。

就大云院西游记摩崖石刻的时间来看,雕刻的时间就比《西游记》成书早280年。

在裴池善看来,晋城与《西游记》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 晋城的历史上,有一条明代以前就开通的“南阳丝绸古道”。在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至阳城县董封乡十几公里的古道中,群峰叠嶂,林木茂盛,溶洞成群,地河纵 横。从古到今,这里有关西游记人物的传说不绝于耳:土沃乡马后园村是弼马温养马之处;在马后园村旁有条东西流向的流沙河;流沙河的北岸有个村子叫高家庄, 庄子的背后有个不足30户的高老庄;高家庄对面有个褚家庄,原名“猪家庄”;褚家庄旁有条“洞子沟”,沟内有“红孩儿洞”“蜘蛛洞”“牛魔王洞”“八戒 洞”“狐仙洞”等九妖十八洞。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揭秘UFO隐形技术:印度科学家的突破

经典图片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