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3万字报告
“妈妈,我将来想要做一名律师。”高一时,蔡青自信满满地宣布。“做律师很忙的,你结婚了之后怎么办?女孩子家的,算了吧。”妈妈回答道。
3年前,这段母女间的平常对话,让之前从未觉得男女有很大不同的蔡青,突然感到不公与愤慨,“一直是我的榜样的、曾一举荣获高考状元而挺进当时鲜有人知的信息科技领域的母亲,刹那间成为了我的既定命运的宣判者。”
蔡青突然意识到,婚姻、生育是城市女性生命中的转折点,“似乎跨过了这道婚姻之门后,未来的自己也将被缚束、改变。”她不服气——“难道婚后的女人就不能从事忙碌的工作?难道在城市里,男女也还不平等吗?”
3年后,独自采访了109名城市女性,这名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的高中女生写成了一份3万字的《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体验》报告,最近她又将报告译成英文,试图改变。
报告以女性的角度,从少女、恋爱、婚姻、母亲、衰老、事业六部分展开,自创“纵轴为主的家庭结构下女性的二元角色”理论,希望中国都市女性真实的声音被人们听见和理解。
在“恋爱”“婚姻”章节中,报告基于都市文化常见的“剩女”、“婆媳矛盾”等现象,比对中国男女在求偶、婚姻中的角色差异;“母亲”一章,分析了女性承担生育任务后,吞噬自我个性的经历;最后“事业”一章,解释了相比男性,城市女性在事业发展上体验到的不同压力和阻碍。
报告指出,在中国,都市女性的生育角色是先决式的,“母亲”不是婚姻的衍生,而是女孩子从小认定的命运,甚至是先于婚姻而被决定的,女性必须在家庭的嵌入背景下完成生育角色,从而得到正统性。在这一观念下,女性结婚、生育后,其社会角色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挤压。
2015年9月,蔡青把报告寄给了女性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评价:虽不是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却是非常不错的采访报告。
蔡青采访的人中,有公寓管理员、熟悉的菜场摊主、上课的老师、跨国软件公司的CEO,还有上下学地铁上相逢的陌生人。
有时采访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采集;有时会有热心人愿意花一个小时慢慢聊;有时,蔡青会发现,被访者更乐于详细分享自己身边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