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20000家以上,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依托成德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发展壮大国家、省级高新区, 优化高新区布局。支持建设轨道交通、暗物质等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长寿命高温材料、生物治疗、电子薄膜与器件等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构建起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新优势。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推进绵阳科技城先行先试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落地实施,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设立军民融合产 业发展基金,推进建设银河·596、航天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促进军民优势资源相互流动、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