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涉外商店伴随对外开放走下神坛
然而这座化石般的卖场,往日的高贵与辉煌,却是老北京人共同的记忆。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 1951 年 5 月,中央贸易部就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沈阳 5 个城市建立了高级消费品商店,为首长提供稀缺、紧俏和质优商品的特殊供应。而友谊商店最为独特,主要服务的是外国来访者。
1964年,北京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25号开业。当时,友谊商店的口号就是:“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作为国内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是新中国第一家为常驻外宾、旅游团队提供服务的大规模涉外商店。当时,这里服务对象一度只限于涉外人员( 包括海员、游客、外交官、留学生等)、华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干部; 销售的商品是进口加特供; 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 服务员要求会说外语,特别是英语和日语。
如果有人能拿着神秘的外汇券从友谊商店里买到诸如电视机、手表、威士忌、可口可乐之类的紧俏品,也是当时人们炫耀的资本。对访华的各国领导人来说,逛一逛友谊商店几乎是他们来华的“保留曲目”。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外汇券停止使用后,普通中国人终于可以进入友谊商店。据资料记载,到了1991年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北京友谊商店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突破最后防线,完成了对中国人的“完全开放”。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大批外资零售巨头蜂拥而入,友谊商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随着北京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百货商场、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开始兴起。同时,加上国内货币政策的不断放宽,外籍顾客已可以通过银联卡等多种手段进行消费,北京友谊商店早已不是外籍顾客购物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