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科学家用砒霜疗法治愈白血病
陈赛娟告诉早报记者,这种早幼粒白血病细胞里有一种促凝物质。
由她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
陈赛娟团队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血液界称之为“上海方案”。
血液界最前沿的杂志《血液》(Blood)主编称:“这种对大多数病人而言原为快速致死的疾病变为可治愈,这几乎完全归功于你们(陈赛娟团队)小组的工作。”
在昨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
这是2012年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设立特等奖以来的第二个特等奖,也是自然科学奖中的第一个特等奖。
陈赛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血液中心,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是肿瘤治疗史上的成功典范。
近日,陈赛娟向早报记者讲述了她和她团队的故事。
收到意大利病人的感谢
2009年,陈赛娟去意大利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会主席转交给陈赛娟一张写着中文的感谢卡片,这张卡片来自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意大利病人。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8位,在40岁以下的男性和20岁以下女性中,白血病则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十 余年来,陈赛娟团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原理和靶向治疗研究。其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首创砷剂(俗称砒霜)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协同靶向治疗APL,使其成为第一个 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团队在包括《Nature Genetics》和《Science》在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7篇SCI论文,并先后入选2010年及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的观念,使最凶险的APL实现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这为其他类型白血病及实体瘤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并将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进一步扩展至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乃至实体瘤,也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她用砒霜治疗白血病
20世纪70年代以前,AP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化疗,这种病死亡率较高。陈赛娟团队的协同靶向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辅以化疗,前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没有化疗的副作用,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