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政治开明、生活富足,但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特权思维和面子心态又左右着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比如乘飞机对号入座,不存在资源贫乏,但登 机时照样争先恐后。下飞机更是舱门还没开,就有一群人逃命般挤在过道上,大概觉得别人已经站起来,自己还坐着会吃亏。分析起来,古代官员享受丰厚的特权, 老百姓对此的渴望程度远超理性的范畴,甚至近乎迷恋。这种文化基因带到现代社会,就催生了诸多不守秩序的行为。比如能托熟人挂号,插队看病,说明自己有能 力,够面子,对此类不遵守秩序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插不上队的人一边在忿忿不平,一边恨自己没关系。
成本太低也是民众不守秩序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内地逾期不缴水电费顶多赔偿一点滞纳金,但在香港,这种不守规矩的“小事”是触犯法律的。在新加坡,摘花、乱丢烟蒂、在地铁吃东西等行为,除罚款外,还要罚其清扫公共场所,登报曝光,严重者甚至处以鞭刑、拘留等。
当好守秩序的“带头人”
要说中国人都不守秩序,也不见得。电影《闪光的彩球》中有一个场景:专家准备了一些瓶子,瓶里装着几个连有细线的彩球。几个国家的孩子们被要求 从瓶子里取出彩球,但每次只能通过一个。结果中国孩子很有秩序地依次拽出了所有的球,外国孩子争先恐后地拽各自的绳子,结果都失败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 看,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懂得守秩序的。平时我们常能看到:孩子在马路上拉着妈妈的手说“不要闯红灯”,在商场里扯着奶奶的衣角说“排队结账”,图书馆 里小声提醒爸爸“打电话小点声”……
很多时候,整个现场的无序状态是少部分人“带动”起来的。要让全体国人守秩序,非一朝一夕能改,粗暴批评更解决不了问题,而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 努力。对社会而言,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们后顾无忧。其次要对不守规矩说“不”,加大对不守秩序现象的惩罚力度,同时大力宣传遵规典范。对个人来 说,要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积极发挥“带头人”作用。比如按规矩等候红灯,后面绝大多数人都会耐心等待。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 不要上午告诉孩子不要闯红灯,下午就扯着孩子闯红灯。只有硬件软件同步发展,才能造就高素质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