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人认为国人不守秩序
不排队只是一个缩影,国人不爱守秩序的行为还有很多:为等同伴强堵车门,造成列车晚点半小时;车辆不断加塞超车,甚至将反向车道给堵上;看病明 明能自己挂号,却非要托关系插在别人前面……《人民日报》一项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显示,52。4%的受访者认为,“不遵守公共秩序”是最大社会公德问题。 调查还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从未闯过红灯。
随着商务和因私出国游的人越来越多,部分人走出国门仍不守秩序,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无论在巴黎卢浮宫、伦敦大本钟,还是布鲁塞尔的 “小尿童”前,中国人都会蜂拥而上地拍照,毫无秩序;无论在旧金山唐人街还是纽约地铁,总有我们的同胞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熟视无睹不远处“请勿大声喧 哗”的告示;无论在泰国还是日本,都有很多国人在游览寺院时,毫不理睬要换拖鞋的风俗,穿着鞋随意踩踏。
泰国旅游局去年发布的“影响泰国旅游快速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不守秩序、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是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的主要印象。美国“生活社交”网站与曼达拉研究公司联合评出的“最差游客榜单”中,中国人名列第二位。在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爱尔兰的受访者看来,中国人在机场禁区办手续、安检时踏黄线、机上争夺行李架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司空见惯。国内学者王冲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听到汉语广播,内容竟是“请大家排队,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扔垃圾”。
特权心态催生“争先”行为
从盘古开天地时的混沌无序状态,到春秋时期儒家“礼治”的兴起,我国古代主要以“别贵贱,序尊卑”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儒家认为,存在于 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区别和存在于社会中的贵贱上下的区别,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但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至秦末陈胜吴广 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礼治”已处在风雨飘摇中。
不守秩序的本质在于全民缺乏安全感。数千年的封建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恐惧中。中国历史大局总是分裂多于统一,战乱多于和平,就算侥幸 生在盛世,命运也不一定好。元代词人张养浩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种境遇的写照。在这种状态下,国人只能听天由命、朝不虑夕,惊弓之鸟一 般混日子,一有风吹草动先想到争抢资源,保护身家性命,哪有秩序可言?几经淘汰,恐惧就融入了先民的基因。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缺乏安全感的人,第 一反应都是“挤”和“抢”。相比之下,尽管西方国家也经历了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让他们的命运一个急转弯,迎着光明而去。所以,今 天的欧美人才能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