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为什么只能低温提取?
在 青蒿素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按照通常的中草药方法进行煎煮,其疗效并不好。后来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
后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而这正好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温度,这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也在继续着一系列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药开发和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癌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