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 意味着淘汰
其实于淼家的工厂也可以选择像其哥哥那样,直接闭厂休息,现在则是在不确定中踩着缝纫机,不知道一场风暴是否在明天就会袭来。于淼也这样考虑过,但于淼的父亲坚决不同意闭厂。
他们在产业的夹缝里硬撑着。于淼的父亲总是说,“我一辈子只会做衣服,不开厂又能做什么。还有陪着我一路创业的工人又如何处置。”
于淼说,实际上自2015年开始,制衣厂的毛利率就一直在下滑。一是人力成本的攀升;二是工人出现断层,产业后继无人;三是外贸转内贸,导致国内制衣行业内卷,毛利被不断挤压。
90后的于淼清楚地知道,可替代性强的低端制造产业面临着转型或者是淘汰,可于淼更加清楚地知道,产业要淘汰,也是在淘汰他眼前和他父亲一样的这一拨人。“我爸那辈人,他们劳碌一辈子的产业,产能过剩,终究要被时代所抛弃,让他们的劳作显得多余和可笑。”于淼说到。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小作坊式的工厂在国内的制衣产业里占据着大多数。在天眼查上,以纺织服装、服饰业类目进行检索,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而再附加上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参保人数大于50人、存续这样的条件,企业数量约在2700家。简单测算,小作坊工厂占据着这个行业的97%。
再依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数据,2020年全国服装行业工业企业数量17万家,服装制造领域从业人数826万人。
于淼说,如果产业出现成批的倒闭或者转移,意味着数百万人的失业无法解决。“大家都知道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是趋势,但现在产业主力军的这批70后、80后,他们怎么办。”
去年,曾有媒体报道,广州制衣厂日薪700元,月薪上万元却招不到工人。于淼说到,情况确实如此,有些工人不在固定的工厂工作,而是专门做临时工,行业里称为“炒更族”,他们获得的薪酬普遍比正式工多20%。但是今年的情况明显不一样,行情太差,大部分的工厂没有订单,工人无货可做。“我现在经常会遇到有工人来工厂问招不招人,以往根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对于品牌的“幻想”
TO B的生意愈发难做,于淼和父亲也在筹划向C端转型,比如,将衣服放在批发型网站上,做一件代发。但于淼发现,作为制造商,远没有销售商对于市场潮流的敏感性,而且这种方式的利润率也仅比批量定制高一点,但还增加了运费、运费险等成本。
摸索下来看,于淼认为,向C端转型,最可能有出路的还是创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简单的备货。工厂有15%-20%的成本优势,出货更快,消费者不用等待漫长的预售。从今年2月份,于淼就在各大论坛,积极招募设计师。但问询者寥寥。因为一般而言,相比工厂,设计师更愿意与好的运营方、销售方合作。但于淼没有放弃,依然在寻找愿意合作的设计师。
于淼说,“打造品牌,一是为了提高顾客忠诚度,二是提高利润率,简单的TOC端备货是无法达到上述两者的。但品牌不一样,一旦品牌做起来了,就意味着工厂会有更高的运作空间,在整个市场竞争中会有更大的灵活性。我可以不再选择依靠价格竞争,我可以更新我的设备,向智能制造升级,也可以让员工享受更大的权益。”
末了,于淼说,“这一切是我对品牌的幻想,如果我真的做起来了,我一定会按照这个幻想走下去。”
现金流面临断链风险
吴远也非常担心客户不能及时回款的问题。
吴远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贸易供应链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缴200万元,属于小微企业,公司至今已经成立7年时间。
公司从事木材和塑料等原材料的贸易,作为中间商,主要负责垫资、物流和品控。吴远介绍,这个行业属于大宗商品,特点是交易金额高、利润低,主要靠走量跑单。
以往的3月、4月,每个月的销售额会在3000-5000万元,利润在20-25万元。今年3月,公司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而在4月,销售为0。
4月初,公司原本与韩国的一家客户谈好,从镇江采购一批塑料原材料出口至韩国。但是因为封城,样品寄不出去。由于耽误太久,客户对于中国的情况很是忧虑,约在4月中旬,客户方面向吴远表达,即便他们收到了样本,但就目前中国的情况,他们很担心后续整体货物的物流运输。吴远表示,这笔订单基本不可能成功了。
已经发出的订单还在受到物流方面的影响。公司有一家地处连云港的从事净水领域的大型企业客户。公司从贵阳向其发出的第一批过滤材料目前仍卡在杭州的物流网点,至今已经两周时间。客户已经下了第二笔订单,但是厂家已不敢发货。4月30日的时候,公司的采购负责人告诉吴远,公司目前合作的生产过滤材料的厂家,其原材料备货即将耗尽,如果原材料还不能补充到,生产线面临停机。
除此之外,公司的现金流也存问题。“国内运输目前普遍无法保证时效性,客户无法收到货物,另外4月无法正常工作,发票没有开出,预计5月也不会有回款。”吴远说到。
吴远表示,像他们公司这样的贸易型企业,基本是依靠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来赚取利润,并且,大宗商品的垫资金额单笔基本都在50万元以上。如果后续客户无法按时回款,企业将难以为继,不仅银行的还款计划无法执行,就业也不能得到保证。
同样,在天眼查上进行筛选,上海地区,从事贸易经济与代理的存续企业有超过2万家,在这其中,参保人数少于50人的存续企业则有超过1.6万家。
在账本中裁员
吴远讲述,今年自春节以后,公司基本没能好好做生意。连续亏损三个月,进入4月,公司无奈只能选择裁员。
作为业务负责人,吴远跟老板提裁员想法的时候,老板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是吴远清楚地知道,公司的账本已经无力承担目前的硬性开支。
吴远跟老板算了一笔账。上海最低社保缴纳基数5975元,社保费用是2345.80元。公司有11名员工,如果社保按照最低标准计算,11名员工的社保费用一月需要25800元。
再是工资支出。正常情况下,员工工资一月是4.8万元,加上社保,这部分支出一月在7.4万元。